第一次公開演講,除了由於聲帶過於用力,嗓音有些刺耳,林登約翰遜接管白宮第一天的表現堪稱完美,接下來便是慢慢消化肯尼迪留下的政治遺產了。實際上,在約翰遜擔任副總統時期,肯尼迪內閣的很多官員對他的態度都十分親密,其中以總統的兄弟、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最為明顯。當初很多人都反對肯尼迪選擇約翰遜作為副手,而肯尼迪最終仍然這麼做,隻是為了安撫黨內的反對派。因此,肯尼迪在世時,一邊讓這位副總統遠離權力中心,一邊給他分配很多無關緊要的小任務,讓他保持忙碌。肯尼迪曾經告訴助手,我不能讓我的副總統太清閒,他認識華盛頓的每一位記者,不能讓他到處說我們的壞話,所以要讓他保持開心。即便如此,約翰遜仍然依靠他豐富的政治經驗,對肯尼迪內閣發生的一切了如指掌。但是在處理國家重大事務方麵,約翰遜跟肯尼迪遵循了截然不同的原則,例如,肯尼迪對軍事顧問的判斷經常持懷疑態。
態度,不認為他們提供的所謂專業意見就是最終答案。約翰遜則很少挑戰將軍們的權威,反而總是擔心假如不遵循他們的軍事建議,會被認為是不夠強硬。換句話說,肯尼迪做決策的過程是在綜合分析各種信息和專家的意見後給出自己的答案。而約翰遜的從政經曆和個人性格則決定了他總是想找出那條最能為大多數官員所接受、實施起來阻力最小的觀點作為自己的決策。這種關鍵差異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美國將一步步滑向越戰的深淵。1964年8月2日,美國驅逐艦馬多科斯號在東京灣執行電子情報收集任務時遭到北越魚雷艇的襲擊。兩天後,馬兜科斯號再次報告遭到襲擊,儘管美國海軍聲稱擊沉了兩艘魚雷艇,但在所謂的交戰現場沒有發現任何船隻殘骸、士兵屍體或者其他物證,雖然來自前線的情報含混不清,但是軍方認為北約的挑釁是不可忍受的,要求總統進行強硬回應。當天晚上,約翰遜便發。
表電視講話,將北約描述為侵略者,美國因此將被迫進行防禦性反擊。演講1小時40分鐘後,美國航母發售的飛機到達了北越的目標,實施轟炸,越南局勢突然升級。實際上,約翰遜並非毫不懷疑的相信軍方提供的一切信息。據稱他曾經私下評論說,據我所知,我們的海軍很可能是在向鯨魚開槍。精明的約翰遜之所以選擇裝傻,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因為質疑情報的真實性就是在挑戰軍事強硬派的權威。如果說鄭海是由各種利益和欲望彙集成的洪流,那麼白宮就像一條處於急流中的船,逆流而上總是無比艱難的,順流而下則成了明智的選擇,即使水流的前方便是懸崖。1968年,約翰遜總統執政的最後一年,也是美國自二戰以後經曆創傷最嚴重的年份之一,越南困境終於影響到了美國國內的經濟狀況,通脹率從60年代初的21%路升到60年代末的6%。約翰。
承諾的既要武力昌盛又要生活富足的偉大社會破產了。為了彌補巨額軍事開支導致的財政虧空,約翰遜請求國會增加10%的稅收,被民間稱為戰爭稅。經濟狀況的惡化成為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大背景,其中反戰運動是摧毀約翰遜政府的主力。正如前麵所描述的那樣,約翰遜非常懂得如何說服、串聯各路社會精英,但是麵對洶湧的民意經常束手無策。民眾對總統的反感甚至導致約翰遜不敢離開白宮進行競選活動,民主黨內部也隨之分裂成幾個派彆,對越南戰爭的不同立場成為分
裂民主黨的核心問題之一。3月16日,前總統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宣布競選總統,反戰勢力開始團結在他的周圍,聲勢浩大,局麵的失控再次讓約翰遜體驗到了深深的無力感,15天後,約翰遜在演講中宣布他不再尋求連任,震驚了全國,實際上,現任總統決定不繼續競選下一屆總統是非常。
罕見的世界。這表明新任政府承認自己執政失敗或者對黨派失去了控製,無論哪一種都是非常嚴重的。世界不利於整個黨派的利益,因此隻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做出。在越戰失敗的陰影下,約翰遜就此退出了美國的政治舞台。回顧他的政治生涯,沒有人可以否認林登約翰遜屬於極為精明的一類人,無論是日常開拓政治資源、培養人脈,還是應對白宮內部的突發事件,他都展現出了敏銳的嗅覺和嫻熟的手腕。但是,也正是對政壇人情世故的過分關注,導致他很難對國家的總體局勢形成自己的判斷,決策過程容易被既得利益集團裹挾。當一個國家處於上升期時,這樣的領導者還能夠支撐局麵,甚至還可以有所建樹,例如,如果撇開越戰的失敗不談,約翰遜憑借他對國會運轉方式的深刻理解以及傑出的遊說能力,順利推動了一係列有進步意義的立法,為他贏得了立法大師的美譽。在建立醫療保險、民權立法等方麵,給。
美國社會留下了深刻的痕跡,但是一個指揮打順風局的總統隻能被稱為政客,而不是政治家。尤其當一個國家的既得利益集團成長的過分強大,到了威脅國家整體利益的時候,隻等得順勢而為的政客隻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然而,政治的悖論就在於,當一個國家越是需要一個敢於逆勢而為的政治家力挽狂瀾之時,就證明那些阻礙變革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力量已經成長的過於強大。即使所有人都已經認識到國家亟待改革,但問題的關鍵是由誰來承擔改革的成本呢?於是,絕大多數政治精英便樂於做一個順勢而為的政客,扮演一個愚蠢的精英,即使有少數逆行者,也有很多辦法將他們淘汰出局。1968年6月4日,明確反對越戰的羅伯特肯尼迪贏得了加利福尼亞州的民主黨總統初選。這是一次關鍵的勝利,很多人認為他將複刻哥哥曾經的輝煌。但是悲劇再次降臨。6日淩晨,羅伯特在洛杉磯一家酒店跟支持者慶祝勝利。
時被槍殺,反戰勢力失去了核心,隻能通過策劃示威遊行表達憤怒。8月,民主黨代表大會在芝加哥召開,在缺少對手的情況下,約翰遜的副手休伯特漢弗萊毫無懸念的贏得了總統提名人。幾公裡外,示威人群和警察在芝加哥街頭發生了流血衝突。然而,除了宣泄情緒以外毫無作用。真正能夠改變美國高層決策方向的是美軍在越南遭遇的難以挽回的失敗。鐵一般的事實終於讓這隻狂暴的猛獸暫時平靜了下來,血液也終於有機會從四肢流向大腦。美國結束了一味依靠軍事力量進行擴張的階段,開始重視鬥爭策略的運用。尼克鬆和基辛格的時代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