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圍攻漁陽(1 / 2)

關靖立刻把這個消息傳遞給公孫瓚,同時以自己的一千兵馬先行進入到漁陽郡。他入城後發現城中一切如舊,官員基本還是那些官員,就是守衛的軍隊幾乎沒有了,之前袁軍畢竟攻打過這裡。而百姓們一如既往的生活。關靖還專門調研了城中百姓,發現百姓們有關袁軍撤離的事情都是知曉的,而且很多人還看到了袁軍從城中撤離。

關靖還派出很多斥候在周圍查探,斥候們根據袁軍撤退的路線,發現大量的用過的行軍土灶痕跡。袁軍大鍋夠二十個人吃飯,斥候們接連發現六千多的土灶,之後接連往南走很長一段距離便又有六千多土灶。這些土灶足夠十多萬人吃飯,而且兩個土灶群之間的距離大概幾十裡地,都是向南延伸的。恰恰說明袁軍是每日行軍向南撤退。

公孫瓚極其謹慎,他怕自己的軍隊從北平郡撤出後,袁軍又卷土重來殺回幽州。所以沒有在第一時間出城。不過公孫續卻十分著急,年輕人是沉不住氣的,他催促父親派兵占回之前的地區。畢竟那些郡縣空著隻怕會再引來其他的麻煩,若是冒出一股實力不俗的盜匪,也能占領那些地區的。

公孫瓚聽著有理,於是和兒子約定,兩人前後隔五天出發,他撥給公孫續一支五千人的隊伍,之後五日後,自己再帶兩萬大軍前去漁陽郡。

而這段時間從地圖上消失不見的袁軍可沒有老老實實的回冀州,而是躲到霧靈山之中躲了起來。另外,袁紹派出一支三千人的軍隊往南邊“撤退”,他們每天的任務就是冒充袁軍主力向南撤軍,而且每日埋鍋造飯時要立六千多口土灶。以這些土灶混淆公孫瓚的視聽,讓他們以為是袁紹大軍從這裡經過留下如此多的土灶做飯。

而躲在霧靈山深處的十萬袁軍則過著極其隱蔽的生活。袁紹下令大軍外圍的保護,一旦發現靠近隱秘處大軍的任何人,全部殺死之後找樹叢掩埋起來。保證此地的絕對保密性。其實霧靈山中本來周圍來的人就很少,隻有獵戶和采藥之人才會進這片山區。這些人來一個死一個,幾乎全部都被袁紹的士卒殺光掩埋了。但也保證這裡的消息不會走漏。

袁紹要求士卒們隻有半夜三更埋鍋造飯,這樣半夜升起的炊煙就不會被發現,不會引起山區之外村落的注意。而因為有樹木遮擋,造飯的土灶的那點火光,更不會被人看到。袁紹要求晚上這一燥要把一天三頓的飯都做好。好在現在是夏天,白天吃涼的飯也沒事。

袁紹連同大軍,在這一藏就是十多天,直到外麵派出去的換成農民衣著的斥候們回來報信,公孫瓚在兒子公孫續駐紮漁陽郡七日後來到此地,大軍入城了!

許攸告訴袁紹時機到了,袁紹也在這山區密林中住得夠夠的,因此連夜從山區中行軍前往包圍漁陽郡!同時給同樣隱藏在北平以北草原上的顏良文醜派出傳令官,要他們從草原回來截斷公孫瓚逃往北平郡的後路。

說一個小插曲,顏良文醜的藏匿之地是北邊的草原,也就是袁尚穿越之前的內蒙古地區。顏良文醜因為擔心糧草問題,還在草原上向匈奴牧民購買大量的牛羊以充軍糧。搞得當地匈奴的單於十分擔心,還以為漢朝又攻殺過來了。自從曆史上漢武帝滅匈奴之後,此地的遊牧民族便元氣大傷,一直到三國時代都鮮有強大的異族來侵擾了。這也是為何三國作為漢廷內戰,但外族竟然沒有來侵略的原因。所以漢武帝那個時候的窮兵黷武,倒也保證了後麵一兩百年漢朝邊境的安全。一切事情都是有兩麵性的,有利有弊。

公孫瓚重新占領漁陽郡後,把偵查的方向定在南部主要通往冀州的大路上,因為袁紹如果大軍反過頭來攻打,必走大路。不然十幾萬人若是走小路太艱辛也不利於作戰。

結果一天清晨,公孫瓚父子想破腦袋也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袁紹十萬大軍圍城漁陽郡!

公孫瓚不禁找來麾下斥候的將領,大聲責罵他們無用,還不由分說拉出去砍了兩個倒黴的斥候校尉。結果後來冷靜下來才問清楚,袁紹大軍壓根不是從南邊來的,而是從西部方向,一夜之間圍城的!

公孫瓚的腦子已經玩不轉了,他怎麼想也想不明白袁紹大軍為何從西部而來?明明袁軍已經從南部撤離了!

不過此時也不是他想這個事情的時候了,他將麵臨的是袁軍的攻城。公孫續此時已經站在城頭之上了。

漁陽郡的防禦能力遠不及北平郡那種大型要塞。漁陽城的城防本就不足,城牆本就不高且城牆厚度也不夠,城門也已經年久失修,堅固程度大打折扣。城中的弓箭、弩機、滾木擂石、火油等物資更是匱乏至極。袁軍撤退之前已經將這些守城物資清掃一空,留下的隻有空蕩蕩的城池和無助的百姓。

還好公孫瓚帶來的軍隊是幽州軍的精銳主力,而且也是最忠誠於公孫瓚的軍隊。依靠這支隊伍公孫瓚一直屹立於諸侯之列。所以儘管守城的裝備不多,但是隻要幽州軍齊上城頭,仗著居高臨下斬殺爬上來的袁軍依然是一場硬碰硬的戰鬥。

(作者之前也沒有攻城戰的直觀體驗,直到寫這篇小說後有一天作者親自換電燈泡,踩著梯子爬到僅僅兩米的“高處”,之後切換燈泡,使用螺絲刀,手電筒等物後,發現自己在梯子上雙腿發虛,著力點晃晃悠悠,而且根本沒有什麼移動和躲避的空間。後來想到如果在這種環境下與頭頂上的敵人作戰,的確是不敢想象。換作者在古代打攻城戰,基本上死個一百次也爬不到城頭。)

公孫瓚率軍來在城頭,眼前是烏泱泱的袁軍,而一麵大纛之下正是敵軍主帥,袁紹。說起來公孫瓚和袁紹原本是老相識,二人在十八路諸侯攻打董卓時也是肩並肩的戰友盟軍。但在反董卓戰役結束後,二人因為爭霸地點都在幽州冀州,所以因為切身利益因此連年征戰。算起來已經有七八年的時光。

在漁陽城,兩位敵對的將領站在城頭和城下,袁紹和公孫瓚雖然是敵人,卻在這一刻展現出了一種特殊的相互尊重和問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