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書法展現了漢字之美之後,唐寧又講中國的繪畫,與道教、佛教相結合,產生了非常獨特的審美觀,能用很有限的作畫工具和精巧不繁複的筆觸以抽象的風格寫意,注重大量留白,注重簡約,跟西方油畫動輒數月數年的寫實主義藝術形式大不同,中式繪畫講究一氣嗬成,藝術與生活、修身養性結合起來。
一番話說得大家對中國藝術更是向往,萊昂內爾忽然道“我們有可能把中國變成殖民地嗎?”
跟祖國有關的大事,徐榮村立即豎起了耳朵。
唐寧沉默了好久,才道“漢族曾經有兩次被北亞戰鬥民族征服,除了滿清之外,上一次是蒙古人。這兩次,作為征服者的滿人和蒙古人都選擇了尊重漢族的儒家傳統,學習漢人的語言。忽必烈是統治漢族的元朝的開國者,他在中國的北方實行蒙古的製度,而在南方實行漢族人原有的製度,為此還跟自己同族的三個蒙古汗國鬨掰了。
這兩個民族為什麼要融入漢族文化呢?因為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最看重,自尊心最強,戰鬥力、學習能力、複仇能力都遠遠超過印度人。元朝和清國的統治者都不得不用漢文化來治理漢地百姓。大英帝國遠比蒙古騎兵要強大,但距離遠東太遠,要全麵征服是相當相當有難度的,除此之外,要打敗中國的任何執政者都不難,1840年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
萊昂內爾提出這個問題之後立即發現不太對勁,因為當場便有一個清國人,他們的美食還是清國大廚準備的呢,有點尷尬,可是唐寧這樣的說法又激起了他的興趣,原來唐寧對中國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他又問“照你的看法,我們應該對中國采取什麼樣的策略?現在商人們對中國的開放程度相當不滿,他們執行條約的力度實在沒有誠意!”
唐寧看了看身邊不遠處的徐老鄉,說“我們現在假定徐先生是大清國的首富,那麼,他會不會在大清國擁有崇高的地位呢?不會的。因為他的地位不受法律的保護,一個小官兒,不用太大,大概一個省級,或者一個省內大城市的市長級彆,就能夠讓中國的首富低頭。如果不服,官員會有各種各樣的辦法來製服徐先生。苛捐雜稅啊,手續公文的拖延啊,大員、皇族要辦什麼差事啊。中國的買辦、幫辦,是跟我們的商人站在同一個立場上的,隻有中國建立起法製社會,保護私有財產神聖不受侵犯,才符合中國商人、外國商人的利益,商人是一個代表,其實,農民、工廠主、手工業者也是一樣的道理。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先生早已經在《國富論》中總結了英格蘭崛起的製度奧秘——我們建立起了有效的市場,通過法律和議會強化了市場公正的遊戲規則。我個人的不成熟想法就是,英國應當幫助中國建立起這樣的一種製度,這是符合我們的利益的。除了公平貿易之外,假如中國實在不肯開放市場,即使訴諸戰爭,我們也要找一個尊重法律,尊重契約的對手。否則,就像1840年的戰爭那樣,簽了協約也白簽。我們的商人和外交官還會處於危險的境地。”
羅林森聞言叫好。萊昂內爾也點頭表示同意,假如中國人根本不尊重條約,怎麼打中國也沒用。
財政大臣伍德也來了興趣,說“照你的意思,應該怎麼‘幫’中國建立法製?”
唐寧“中國從來就沒有法製的傳統,要真正的建立法製,首先要從教育開始,而教育要從辦報開始,要在中國辦報,我們得找一個說一不二的勢力談判,跟他們簽訂條約。而如何找這個說一不二的人呢?慢慢找!現在正是最佳時期,因為中國的南方出現了反清武裝,這麼一來,就會出現各種勢力,我們可以在其中尋找一位說一不二的領袖,支持他辦報辦教育。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能讓清軍或者太平軍那麼快的消滅對方,我們要玩平衡,誰弱就幫誰。一直到我們找到合適的能夠為中國建立新文明的領導人。”
伍德一邊點頭一邊笑道“這個思路很有啟發性,要扶持一個講信用的政府,這個一針見血。難怪你要求去做海峽殖民地的總督,原來心中真的是有政治抱負呢!”
維多利亞女王對此諱莫如深,很少開口,而親王也感覺挺有意思,說“至少唐寧對中國是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