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人類正常的電能發展順序,一定是燒煤的火力發電先被開發出來,因為蒸汽機已經發明,用蒸汽機轉動線圈發電是一個相當直觀的解決方案。而且風力發電有一個大問題,需要使用輕質、堅硬的材料,在這個什麼都用鐵的時代,人們很難想象能生產出高效的風車。沒有碳纖維這種高科技材料,但我有醋酸纖維!這種材料以做結實的工具手柄,做起風車葉片來效果也會不錯。
風力發電比水力發電更不直觀,因為風力的大小和風向隨時變動,在沒有整流器的電能初級時代沒有科學家會把風力發電當成主要的發電解決方案,儘管風力無處不在,比水力發電要擁有更少的限製。假如多個風力發電要並網,還得發明“逆變器”,把直流電再變成交流電,這又是一個蛋疼的限製。唐寧想可以通過蓄電池作為中央控製開關,直流電的開關就能逆變成交流電。
風力的諸多限製使它的成本要比火力發電高,但這並非最大的成本,其實火力發電的先發優勢才是最大的成本優勢。一個產業的最初形態會使那種形態擁有成本優勢,比如qwert鍵盤,人力學習成本的優勢竟然使這種並不科學的鍵盤布局通過唐寧跨越了時空的限製,繼續統治著打字機,以及將來的計算機。
唐寧並沒有打算按步就班地發展科技,風力發電多好啊,說不定會由於先發優勢而獲得成本優勢,在全世界的第一個電廠誕生時就奠定它的統治地位,至少是城市用電、居民用電的統治優勢。一旦唐寧的電網建立起來,哼,火力發電嘛,我根本就不讓你入網,看你怎麼跟我競爭!
挑戰科技發展規律,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