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帝乙少子,從小機敏聰穎,力氣又大,帝乙很中意這個兒子,就把位子傳給了他。雖然帝辛,子受這兩個稱呼,大家可能並不熟悉,那就提一下他的諡號,“紂王”,暴君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假如在這篇裡我不寫這個諡號,可能從頭到尾大家都很難將我描寫的這個人物和印象中的紂王聯係在一起。其實是和夏朝末代君主癸(桀)一個道理,每個朝代的末代君主,史書都是下個朝代的人寫的,諡號也是他們起的,“紂”帶有暴戾的貶義。
帝辛排行老三,也是最小的,本來按理王位是傳位大兒子的,無奈他兩個哥哥都很普通,本來普普通通並沒有什麼不好,可身在帝王家,備受矚目,普通即是過錯。紂王就不一樣了,聰明機靈,能文善武,老爹帝乙很是喜歡,更關鍵的是,帝辛還給老爹護過駕。帝乙很看好這個小兒子,於是不顧朝臣反對,立幼子帝辛為儲君。
做了太子後,帝辛也沒閒著,出去帶兵打了好幾次勝仗,也算是戰功累累。到了後來繼位,帝辛對內大力促使改革,免去了一些嚴苛的刑法,給奴隸更好的生存環境以促使農業發展;對外征服統一了東夷地區,擴大了商朝版圖。
由於商朝農業發展好,產量不斷提高,糧食多的糧倉都不夠用了,帝辛隻好多建糧倉儲存糧食,就這點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後世史學家為了給帝辛抹黑非說成是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要說帝辛做得不到位的事情,無非就是為了改革,罔顧一些王公貴族的利益,沒有處理好與他們的關係。對於那些因個人利益攻擊他的大臣,他也不客氣,直接上炮烙,導致了階級矛盾進一步加深,在情商方麵確實有所欠缺啊。
帝辛三年時,有蘇國不聽話,不交保護費,帝辛出兵教訓,國王就把女兒獻給帝辛求和,這便是蘇妲己,也是潑臟水的重點對象。同時,周的勢力開始慢慢強盛,並且暗自製造輿論,宣稱紂王無德,姬昌才是真命天子,常規套路,造反總要提前搞點噱頭的。周在姬昌的帶領下不斷討伐周邊小國,擴充實力,紂王意識到危險後,找了由頭把姬昌騙來囚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