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逝世,齊國果然發生內亂,宋襄公出了點小力,幫助公子昭撥亂反正,贏得了第二份名聲。當時,秦晉兩國要應付外敵,並且國內適逢饑荒,兩國之間也頻繁為了搶糧交戰,齊孝公是自己一把手扶上台的,南楚本是蠻夷,中原諸侯都不認可,於是宋襄公萌生了一個念頭,複興殷商!可能這個想法一直存在於宋國的曆代君主,然而宋國畢竟是個小國,封地地勢平坦,無險可守,起事難度太大,但到宋襄公時期,可以說是天賜良機。
宋國本身實力不強,那靠什麼來號令諸侯呢,宋襄公想想也隻好打著“仁義”這個名號來做盟主,說宋襄公其實並不仁義,是因為他為了震懾小國,把他國國君處死祭河,還派兵攻打不服氣的小國,說宋襄公並不愚蠢是因為他懂得如何利用有限資源,但是宋襄公隻走對了第一步。
當時宋國若想稱霸甚至複興,唯一的道路是在第一步以“仁義”之名會盟後,聯合自己扶植的齊國,安心積蓄力量,先行仁義之師,後行不義之事。然而宋襄公急功近利攻打鄭國引起了禍端,至於宋襄公為什麼要堅持作戰禮數,我覺得他確實是想靠著堂堂正正的戰爭來複興殷商,或者說他其實並沒有其它謀略,所以我說他是誌大才疏。
自泓水之戰後,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要特色的禮義之兵正式落幕,之後的戰爭詭譎莫測,為了勝利無所不用極其。可以說之前的戰爭,是國與國為了解決政治、領土爭端的一種手段,隻是分個高下,點到為止,之後戰爭中的殺戮愈演愈烈,戰火越燒越大。
下麵再解釋一個疑問,為什麼宋襄公這種實力能評上“春秋五霸”,在他那個年代,實力最強的應該算楚國的楚成王。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五霸的說法來自於唐代司馬貞撰寫的《史記索隱》,《史記索隱》是對司馬遷《史記》的注解,內容來自於《史記》,司馬遷和儒家千絲萬縷的關係在之前已經解釋過了。
再看儒家,創立人孔子(祖籍宋國),顏淵向孔子詢問什麼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回:“克己複禮為仁。”儒家整個思想文化都貫穿了“仁”,“禮”二字,因此儒家名作《春秋》對守禮仁義的宋襄公自然高看一眼,加之宋襄公確實以盟主身份召開過諸侯大會,故而宋襄公能被評上“春秋五霸”。
接下來還是說說名副其實的霸主,晉文公重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