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衰弱後,鄭國這個牆頭草馬上倒向了楚國,宋襄公很生氣,說我們都是中原國家,不團結一致,你還去幫南方蠻夷,看我怎麼收拾你,於是派兵攻打鄭國。
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派大將成得臣(字子玉)救援,子玉建議直接打宋國,圍宋救鄭,於是帶著大軍直接出擊宋國,宋襄公隻好撤軍自保(這個比圍魏救趙要早很多)。接下來這場宋楚之戰發生在泓水河,史稱泓水之戰,宋襄公“成名戰”,也是人生中的最後一戰。
由於周朝推崇禮樂,因此在春秋初期的戰爭仍然講究規矩和禮節的。打仗前要先下戰書,戰書語氣還不能強硬,要溫柔的相邀,約定好時間地點,雙方打仗時要布好軍陣再開打。贏的一方也不能追殺輸的一方,如果有白頭發的士兵,不能俘虜,這種友好的作戰環境,我還是挺喜歡的。宋襄公覺得自己是貴族,更要遵從這種禮數。
在子玉領兵渡過泓水的時候,宋國軍隊早在對岸布好軍陣,目夷建議:“楚國兵多,我們兵少,趁他們渡河的時候滅了他們。”宋襄公不同意,說:“瞎說,你怎麼這麼沒規矩,他們還沒過完河呢,現在打他們不是壞了禮數嗎,我們可是仁義之師,怎麼能搞偷襲。”
等楚軍過河,目夷又勸說:“現在可以打了吧。”宋襄公又拒絕了,說:“不行啊,他們還沒列陣呢,等他們排兵布陣弄好了,我們再光明正大地決鬥。”等楚軍準備好,雙方開戰,人數占優的楚軍立馬打敗了宋軍,宋襄公的大腿還中了一箭,宋國這次損失慘重。
宋國人埋怨宋襄公不聽目夷的建議,宋襄公還教訓說:“仁者不打受傷的敵人和白頭發的老人,古人打仗不會靠險要地形取勝,就算宋國要滅了,我也不忍心打沒有布陣的敵人。”目夷受不了宋襄公的迂腐,終於爆發了,說:“打仗就是奔著取勝去的,都像你講的,直接去當奴隸好了,還打個毛。”宋襄公傷重身亡。
在泓水之戰的第二年,宋襄公舊傷發作,不治身亡,用性命給自己的仁義買了單。
對宋襄公的評價無非是兩個詞語,仁義、愚蠢。下麵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在我看來宋襄公既不仁義,也不愚蠢,隻能算是個誌大才疏的人。宋襄公當太子的時候,以讓國為自己掙下了一份名聲,要知道宋國是禮儀之邦,身為嫡長子的宋襄公讓位給庶兄目夷,目夷不可能答應,即使目夷答應,宋國上下也不會答應。而後霸主齊桓公步入老年,竟放心不下儲君,將其托付於宋襄公,宋襄公看出了齊國霸業崩塌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