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趙國胡服騎射以來,實力大增,秦國麵對趙國吃了不少的虧。在五國伐齊之戰中,趙將廉頗後來帶領趙軍北上,攻取了齊國的陽晉。隨著齊國的衰弱,趙國成了關東六國中的領頭羊,是秦國入侵中原的最大障礙。
秦昭襄王一直想探探趙國的底,但之前吃了這麼多虧,又不想正麵和趙國起衝突。公元前283年,楚頃襄王向趙國求親,送上了一塊玉,名為和氏璧。和氏璧不是一塊普通的玉,它可大有來頭,是楚國國寶級的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用和氏璧做了傳國玉璽,可惜在五代十國年間失傳了。
在楚厲王年代,有個楚國人叫卞和,有次卞和在荊山上砍柴,發現了一塊璞玉,他就當成寶物拿去獻給楚厲王。楚厲王找了珠寶鑒賞師來,鑒賞師看了眼說這就是一塊普通石頭,楚厲王發火讓人削去卞和左膝蓋骨。後來楚武王上位了,卞和再次獻寶,楚武王也找人來鑒賞,結論依然是普通石頭,楚武王就讓人削去卞和的右膝蓋骨。
到楚文王年間,楚文王聽說荊山腳下有個人報著一塊玉石哭了整整三天,都哭出血來了。楚文王就派使者去問問咋回事,卞和說:“我不是為了我自己的遭遇而哭,隻是遺憾沒人識貨,這塊寶玉就要埋沒了。”使者就把卞和帶了回來,楚文王初看也是塊普通石頭,不過他覺得這塊石頭有點奇特,就讓人切外外層看看。切開後,裡麵竟是一塊晶瑩剔透的寶玉,楚文王從來沒見過通透的玉,就給它命名“和氏璧”,並當成了楚國的傳家寶。
秦昭襄王也聽聞過和氏璧的大名,當聽說楚國人把和氏璧送到趙國後,秦昭襄王寫了封信給趙惠文王,信上說:“恭喜趙王得到寶玉和氏璧,我也很喜歡這塊玉,我願意用秦國十五座城池來換。”秦昭襄王並不是真的想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傻瓜都知道這不可能,他是想通過這次機會測試下趙國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