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國伐齊之戰中,秦國攻占了之前被齊國占去的陶城,秦昭襄王把這塊地盤賞給了魏冉。但是陶城和秦國本土並不交壤,中間隔著魏國和韓國。
秦國在鄢郢之戰中大創楚國之後,又將目標轉回到魏國。魏國處於合縱的中心,隻要滅掉魏國,不但可以連接秦國本土與陶城,還能隔斷北邊趙國、燕國與南邊韓國、楚國的聯係,徹底破壞合縱的形式。另一方麵,魏昭王在公元前277年掛了,其子魏圉繼位,號魏安釐王,趁魏國還沒穩定下來,打起來肯定省力多了。
公元前276年,秦昭襄王先派出白起攻打魏國,連克兩座城池,魏國擋不住,隻好割地求和。這次攻打魏國,魏冉特彆上心,畢竟陶城是他的封邑,打下魏國的話,從鹹陽去陶邑就方便多了。麵對魏國的求和,魏冉不同意,還自己上場,帶兵繼續打魏國。這次韓厘王倒是挺仗義,派暴鳶帶兵救援魏國。但在秦軍麵前,韓魏聯軍根本不夠看,馬上就敗下陣來,被斬首四萬人。暴鳶帶著殘兵敗將躲到了魏國都城大梁,堅守不出。
這裡解釋下,為什麼每次秦軍打仗都愛斬首對方士兵。自從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大力獎賞軍功,給了普通士兵晉升的機會,以此激勵士兵殺敵。軍功怎麼計算呢,就已腦袋為單位,砍掉敵軍腦袋越多,功勞越多。因此秦國兵打仗,眼裡就盯著對手的頭顱,把人殺死了還不算,一定要把首級取下帶回去領功。在這種製度激勵下,秦國兵打仗特彆猛。
韓魏聯軍再次敗下陣來,魏冉稍作調整,於公元前274年繼續進攻魏國,又砍了魏軍四萬人,攻占了四座城池才停手。公元前273年,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這什麼情況,韓國剛幫完魏國,魏國為什麼要去打韓國?
尹闕之戰中,韓國的精銳儘喪,從此隻好投靠秦國討生活。在這之後秦國重點蠶食魏國,經常向韓國借道打魏國,韓國不敢不答應。雖然之前韓厘王救援過魏國,但他也是怕魏國被滅後下一個就輪到自己。
如果三晉齊心協力,秦國未必是三晉的對手,但現在韓國已經投靠秦國了,魏安釐王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和趙國結為聯盟,先把韓國給吞並掉,再合力對付秦國,就算滅不掉韓國,也要迫使韓國重歸三晉聯盟。於是魏安釐王派相國芒柳帶兵,聯合趙軍包圍了韓國重鎮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