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討會上,有的儒生說:“封禪可是大事,要用蒲草把車輪包起來,避免傷害泰山的一草一木,褻瀆神靈。”有的儒生說:“祭祀的時候要用蒲草編的席子鋪在地上。”這些儒生七嘴八舌的,並不是真正在出主意。在齊魯文人的心目當中,封禪是天下共主才有資格做的事情,在他們眼裡,秦國是落後的蠻夷,靠著暴力取得了天下,而且秦始皇信奉法家,儒生們並不認可他是天下共主,所以故意把封禪說得很複雜,想讓秦始皇知難而退。
秦始皇心裡是希望得到齊魯儒生的認可,畢竟在文化這方麵,秦國確實比較落後,所以請儒生來的時候特彆客氣。但儒生並不買賬,秦始皇發飆了,把儒生訓斥了一通:“啥玩意兒,沒一個靠譜的,一邊兒去。”秦始皇決定按照自己的方法來封禪。
既然泰山路不好走,秦始皇就讓人先劈山修路。路修好後,秦始皇一行人從泰山南麵登山。秦始皇在登山過程中,突然遇到了暴風雨,不得不躲在大樹下等雨停了再登山。到山頂後,秦始皇讓人再立了一塊石碑歌頌自己的功績。祭祀的儀式就按照秦國以前的來,具體過程對外保密,主要是秦始皇怕儒生們知道後,又要笑秦國的祭祀不正宗了。
事實上儒生就是嘲笑了,下大雨的時候就嘲笑了:“你們看你們看,區區蠻夷也好意思去封禪,搞得老天生氣了吧。”在文化方麵,秦始皇心裡是不自信的。關東大國中,除了楚國,其他國家的祖先要麼是姬姓宗邦,要麼是開國功臣,祖上都是貴族。秦國的祖先呢,是養馬的,到秦襄公時才正式被周王室封為諸侯,還是個三流的伯爵。但就是這麼一個落後的秦國,最終一步步發展起來,統一了天下。
要知道,文明統一了野蠻和野蠻統一了文明是完全兩碼事。秦始皇雖然奪得了天下,但他肯定清楚,六國人心裡是肯定不服氣的,所以搞了那麼多鞏固政權的政策。秦始皇滅六國後在位的十一年中,五次巡遊,平均兩年一次,時間短的兩三個月,長的話半年。如此高頻出行,並不是因為秦始皇喜歡旅遊,更多的是一種政治宣傳,提高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