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如流水,彈指便是十年過去。
如今正是大明永樂二十四年!
十年來,天下發生了太多事情,有太多熟悉的人已經死去。
比如早成定局的遷都北京一事,終於在八年前落成。
在朱棣的一力堅持下,大明朝廷大興土木,重新營造都城北京,修建起一座更為氣派萬千的皇宮和朝廷各部院官衙,而且還疏通已淤塞多年的運河,從而讓江南的錢糧物資能源源不斷送往北京。
於是,天子守國門之勢,終於告成。
而在此期間和之後,朱棣又多次北伐草原,殺得北元殘部望風披靡,早已藏到了草原的最深處,怕是幾十年裡都不可能再恢複元氣。
另一方麵,鄭和又幾次按永樂帝的意思,出海向西。
在這之後的幾次出海行動裡,鄭和不但繼續搜尋建文帝下落,也宣揚了大明國威,同時,還按顧遠給他的信裡所說,去尋找來自海外的一些作物,比如花生、番薯和玉米。
在前兩次都無所獲後,終於在又一次出海的過程裡,鄭和從某島國的土著那兒獲取了玉米和番薯兩件作物,以及它們的種子和根莖。
然後在將它們帶回大明後,便交由朝廷安排,嘗試播種,終於是種出了產量遠比一般稻穀麥子更高,而且更不挑土地的全新糧食作物來。
至於顧遠自身,則一直留在漢王朱高煦的身邊,為他出謀劃策,以求打造出一支將來可以如當初的燕王軍隊般橫掃天下,靖難成功的精銳大軍來。
事實上,這一點顧遠也差不多辦成了。
靠著手機裡存儲的後世的知識,尤其是民兵訓練手冊裡的內容,他真就把漢王麾下三衛一萬多人,外加之後暗中招募的數萬人給操練了出來。
而且這一支兵馬可不光是如今常見的常規官軍,還有著遠超時代的火器配備——顧遠不光練兵有一手,還借此機會,把完全領先於時代的火器也給一一複刻製造了出來。
燧發槍、火炮、簡易地雷……這些火器在他多年的努力下,也全都在漢王軍中一一普及推廣。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熟練運用它們,但整支隊伍完全可以依托這些超越時代的兵器,發揮出數十萬之眾的可怕戰力。
在一次次的操練與閱兵的過程裡,漢王已經能明顯感受到這支隊伍有多麼的強悍。他甚至相信,隻要自己真想起兵,以這支隊伍的強大,以及山東到北京的距離,不用半月,就能輕易攻下這座大明的新都城!
這個認知讓他很是欣喜,也確認自己當初的那個決定是最正確的。
如果沒有把顧遠帶到身邊,他最後的下場必然和前世一樣,以最慘烈的失敗告終……
隻是啊,這一切的準備,卻隨著另一些事情的發生,重要人物的死亡,而顯得很多餘了。
十年的時間,放在曆史長河裡不過轉瞬,但放在人生中,卻是那麼的漫長,漫長到足以生死永隔!
道衍和尚逝去了。
就在遷都成功後不久,在北京的慶壽寺中,他放下了一切牽掛,溘然圓寂。
死去的重要人物可不止他一人,還有太子朱高熾。
是的,就在去年,還未坐上皇位的太子朱高熾,竟因病薨逝!
他的死雖然令人惋惜,但也不算太出人意料。
因為太子的身體本來就不算太好,肥胖跛足,再加上很明顯的三高問題,給他的身體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再加上多年來默默地為自己父親處理著各種繁重政務,從而好讓永樂大帝能放開手腳北伐草原,導致朱高熾雖才三十多歲,卻早已油儘燈枯。
在曆史上,他是在父親死後一年,登基為帝一年後,才突然駕崩。
但這一回,情況卻完全不同了。
因為有顧遠教給朱棣的太極拳養身之法,再加上那些按摩手法,居然就讓朱棣比原來健康許多,居然就活過了自己的接班人太子。
這著實出乎了顧遠和朱高煦的意料,誰能想到,原來早在十年之前,才剛穿越到大明的顧遠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徹底改變了整個曆史。
而更出乎他們意料的變化還在之後,就在今年,隨著朱棣的身體因年邁不斷虛弱,他居然下旨,命漢王朱高煦入京。
這對朱高煦來說明顯是一個艱難的抉擇,自己到底該不該冒險回京,這是朱棣這個當父親的真想最後再見見自己兒子,還是他那個好侄兒朱瞻基假傳旨意,想把他騙到京城,永絕後患?
在一番權衡考慮之後,朱高煦還是選擇了回京,畢竟這是他的父親,更是當今皇帝的傳召。而與他同行的,還有早已成婚生子,在山東立家的顧遠。
……
看著眼前巍峨的皇宮,顧遠的神情裡多少帶了點恍惚。
後世的北京故宮他曾去過,雖然和眼前這座宮城有著不小的差彆,但整體格局位置卻大差不差。看著那高聳的黃瓦紅牆,他總有種再度穿梭時空的怪異感來。
進入皇宮,又穿過重重宮院,他們最終停在了乾清宮前。
守在宮門前的,有是個熟人,鄭和。
他臉色凝重地打量著顧遠二人,片刻後才低聲道:“陛下有旨,讓漢王到來後即刻覲見。顧遠,你也一起進去。”
“我……”顧遠指了指自己的鼻子,有些愕然道。
鄭和點頭:“這也是陛下的意思,隻要你同來,也一並覲見。”
顧遠和朱高煦又飛快對視一眼,這才低聲答應,一前一後進入很是安靜的乾清宮內。
然後就看到了那個坐在陽光下的身影,朱棣聽到稟報,扭頭望來,臉上還帶著一抹微笑:“你們終於來了。”
“父皇……”一見到自己父親,朱高煦身子一抖,當即跪下。
顧遠也有些心情複雜地跟著拜見:“臣顧遠拜見皇上。”
眼前的朱棣,比之十年前已蒼老太多,須發多半都已作白色,臉上也滿是周圍,身子都似乎有些佝僂。
不過他的聲音倒是依舊洪亮,叫人聽不出其實已經諸病纏身:“都起來吧,坐下說話。”
“朱高煦,你有沒有怨過俺這個當父親的?”
待二人坐下,朱棣開口的第一句話,就讓兩人的臉色猝然一變。
朱高煦剛想說句從來沒有,就被朱棣拿手壓住:“你不必說,俺都知道。畢竟當年靖難時,俺可是親口跟你說過,想要立你為太子的。可結果……俺也是藩王出身,豈會不知你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