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合格者被稱為貢生,其首席被譽為會魁。
貢生這一稱號對後人或許略顯陌生。
因會試之後隨即展開殿試,由皇帝親自督考,不再剔除考生,僅重排名次,故考生皆被視為天子門生。
所有貢生均將受賜進士或同進士身份。
狀元、榜眼、探花,這三甲之名我們耳熟能詳。
如今京師的官員、士紳和富豪之家,無一不訂閱報紙,每日均有專人送至府邸。
禮部侍郎王華也不例外。
今日王華休假,清晨即起,於書齋研讀。
王華的目光不時飄向窗外,表麵平靜,內心卻焦急地等待著報紙的到來。
後人提及王華,首先想到的是他是心學巨擘王守仁的父親。
然而此時的王守仁尚未成名,王華已是大明王朝的風雲人物。
王華於成化十七年摘得狀元桂冠,是大明讀書人中的翹楚,備受同僚敬重,且曾登上報紙,聲名已傳入民間。
王 ** 王守仁的事憂心忡忡。
王守仁兩度參加鄉試,均未能及第,這讓王華深感顏麵無光。
他人落第不足為奇,但他是狀元,王守仁幼時被譽為神童,每逢考試便表現不佳,讓王華心中五味雜陳。
上次秋闈,王守仁鬨了個笑話,得知落榜後竟放聲痛哭。
旁人安慰,一次失利無妨,下次再戰便是。
王守仁的回答卻讓人驚訝“我不以未中舉為恥,我以未中舉而動搖我的心誌為恥。
”
意即他不以失敗為恥,反以失敗影響心態為恥。
眾人皆認為王守仁的思維方式與眾不同。
現代人或許會調侃王守仁裝模作樣,但滿分給定了。
然而王守仁確實是這樣想的,在他看來,科舉並非人生關鍵。
聖人的境界,豈是我們所能理解的。
“老爺,今天的報紙。
”
仆人終於送來報紙,王華期待已久。
“嗯,放在桌子上吧。
”
儘管急於了解兒子是否及第,王華仍保持著矜持,未立即翻開報紙。
原本他計劃讀完手中這一頁書再看報紙,
然而心神不寧的他無法專心閱讀。
放下書本,
拿起報紙,
緊張地翻到科舉榜,
仔細搜尋,
當看見王守仁的名字赫然在列,
王華的手不禁顫抖起來。
“哈哈哈!中了!我兒中了!”
矜持?
哪還有什麼矜持!
王華看著報紙開懷大笑,幾年來的重負瞬間卸下。
“伯安,伯安,你中了!”
王華興奮地將喜訊告訴兒子,比當年自己高中狀元還要歡喜。
當王守仁獲知自己名列榜中,也忍不住縱聲大笑。
王華見狀,心情愉悅,打趣兒子“伯安,中了舉人,開心嗎?”
你還不是曾經說過,不應因科舉成績而影響心境,瞧你現在這興奮的模樣。
王守仁回應父親王華“中舉有什麼值得高興的?”
王華以為兒子故作堅強,笑道“你剛才笑得挺開心的嘛。
”
王守仁輕輕一笑“我高興是因為我能專心研究蒸汽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