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得知這兩種作物不挑剔土壤,即使在貧瘠之地也能生長,更覺得它們是珍貴的寶藏。
王陽明望著溫室頂部的玻璃說“賢弟真有遠見,竟用透明琉璃作溫室的瓦片。
”
“這叫玻璃,不值什麼錢,也是賢弟所造。
”
王陽明再次震驚,這透明琉璃他略有耳聞,聽說一尊佛像就價值數萬兩白銀,這也是朱賢弟的傑作?
“來吧,帶王兄去玻璃工坊瞧瞧。
”
兩人走向不遠處的工坊,門口的守衛認得太子,見太子帶了人來,便放行了。
玻璃工坊四周,東廠的人嚴加看守,因為玻璃仍是朱厚照的財富源泉,製作技術絕不能泄露。
在水晶工坊勞作的多為可信賴之輩,他們得到豐厚的報酬與福利,唯一的要求便是不得離開工坊半步。
王守仁目睹了水晶的煉造過程,心中驚歎不已。
未曾想這被世人讚譽的透明珍寶竟源自砂礫,朱弟的手腕實屬高明。
參觀過水晶生產線後,朱照拉著王守仁步入水晶展示館,滿目琳琅的水晶製品令王守仁讚不絕口。
“目前還需依賴水晶盈利,故不宜大規模推廣,但終有一日,這福祉將普及百姓。
王兄可任意挑選幾件帶回,權當弟祝賀兄高中之禮。
”“弟之才智,兄實感敬佩。
那蒸汽機近況如何?”王守仁深知朱照的溫室與水晶工坊皆至關重要,但他對蒸汽機始終念念不忘。
朱照淡笑回應“不急,我再帶兄長一地。
”於是,朱照引領王守仁來到印刷工坊,鉛字印刷機晝夜不停,散發墨香的報紙源源產出。
王守仁深感此行西山之行收獲頗豐,領略了朱照諸多奇妙之舉。
難怪報紙印刷得如此精致,價格卻低廉,原來朱弟已改良了印刷技術。
溫室、水晶工坊、印刷機,皆是寶物,唯獨蒸汽機何在?朱照洞悉王守仁的困惑,兩人尋地落座,邊品茶邊談。
“我如今所做的一切,皆在為蒸汽機鋪路。
蒸汽機象征著進步,等到萬事俱備,它的出現自會順理成章。
”王守仁聽得似是而非,期待朱照進一步解釋。
“之前提過,僅憑我倆無法造出蒸汽機,需眾人之力。
通過報紙傳播,能吸引更多人關注事物本質,加入我們的行列,即便不加入,也要讓他們理解事物的本質。
否則,即使我們造出蒸汽機,也會被視為異類。
”王守仁平日雖閉門苦讀,但也常閱報,報紙上的各類物理論證實驗讓他頗感興趣,原來這亦出自朱弟的布局。
“再談談馬鈴薯與玉米。
製造蒸汽機需大量人力物力,若百姓皆忙於耕種,誰來與我們共造蒸汽機?以二人為例,原本兩人耕作僅夠兩人食用,待馬鈴薯和玉米普及後,一人耕作便能滿足兩人需求,剩下那人便可投身於蒸汽機的製作。
還有商業的發展,即便我們造出蒸汽機,一日內即可由京城抵達金陵,但若無人使用,蒸汽機也隻是空殼。
唯有如水晶般的產品存在,蒸汽機的製造才有其價值。
”蒸汽機象征著工業革命,農業與商業的進步是工業革命的前提。
朱照輝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王守義闡述了報紙、耕作、玻璃製造與蒸汽機之間的微妙聯係。
這些信息對王守義來說頗為震撼,
他需要時間細細咀嚼,
越思考,他越是驚歎,
這位朱弟布局深遠啊。
原先他對蒸汽機的理解太過膚淺,未曾料到其中竟有如此複雜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