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工業革命亦需同(2 / 2)

第二天,陳博、黃汝楓、黃汝桂留下勘測地形、選址、基建及動員鐵礦開采,毛延慶、沈玉飛、李國慶則跟不應留去安南所。

毛延慶去跟不應留主要是去動員鐵礦開采,李國慶則是受邀考察安南所的農業情況,而沈玉飛則是去他名義上的‘家’,沈玉飛入籍的軍戶也是姓沈,原有一兒一女,也就是說沈玉飛除了名義上的‘父母’之外,還有一個‘哥’一個‘妹’,由於以後萬一中舉都是要到原籍報喜,所以得先去‘家’裡打好招呼以免穿幫。

路上不應留介紹了安南所的基本情況,安南所是普安衛下的一個千戶所,明代千戶所一般編製1200戶,但由於處於少數民族地區,實際安南所編製為1800戶,經過十幾代之後,有絕戶也有分戶也有逃戶,戶數一直在減少,但人口卻在增多,現在安南所有1670戶,人口7000餘人,原有軍田5000餘畝,當然經過不千戶家族十二代的‘經營’,現在已經全部變成不千戶的私田,目前安南所所有軍戶都已變成佃戶。不過不千戶還沒有盤剝得太厲害,軍戶開荒出來的3000畝旱田還是歸各自軍戶所有,但僅憑旱田裡的產出也就勉強夠軍戶們活下去。

不千戶聽黃汝桂談過李國慶有種田秘技,特彆是看了黃草壩營地裡小麥的長勢之後,非要請李國慶去他們那裡指導種田,還在那裡大歎苦水,近兩代軍戶人口增加,衛裡的盤剝卻更加厲害,還有一些徭役也多了起來,最近他已經入不敷出,再下去可能連十幾代人的老本都要折進去了。

其實到明代中期衛所製度已基本衰退了,一般的衛所官員都是利用少量的金錢養少量的專業士兵,不過這些專業士兵是私有的,也就是所謂的家丁。其他的軍戶都是佃戶,很多軍戶已經幾代人都沒拿過武器,更不用說操練了。

李國慶走了幾家老軍戶,巡視了軍田之後基本了解了安南所的農業生產情況,對不應留說道,“我看你這裡田也不少,要不我們成立一個農業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農業機械和種植技術,當然以後還會提供良種和化肥農藥,所有的賦稅由合作社承擔,最後得到的利潤一部分做為儲備,一部分作為兩家分紅。”

“不知道分紅能有多少?”不應留笑嘻嘻的問道。李國慶算了一下,以每畝收成稻、麥合計4石,5000畝能產20000石,3000畝旱地按每畝收成1石,那就是3000石,合計出產23000石,按上年共交衛裡糧3000石,例銀100兩計,折糧約3200石,那麼合作社收入約19800石。計劃留軍戶3000人,其餘人分流到煤礦等工廠工作,那麼留下來的人需口糧9000石,儲備糧留半年4500石。

“大概能分紅的部分是6300石左右,折銀大約3200兩。不千總大約能分到1600兩,當然這隻是土地上的產出,我們還會有一些副業,不過前期投入大,要到明年底才能保本,後年應該才有分紅,具體要看到時的情況。不過到明年底你最少能分到160國慶對不應留說道,看到不應留臉上止不住的笑容,李國慶接著說“不過所裡的人一部分要成為產業工人,比如采煤工、鋼鐵廠、紡織工等,這個由我們安排,但需要不千總配合說服工作。還有一部分13-17歲的小孩去參加華夏護衛隊,再小一點的小孩去上學,暫時這裡沒有條件,就先到董穀那邊上好了,到時候這邊學校建起來再轉回來。”不應留思考了幾分鐘,提出了一個問題;“華夏護衛隊就是陸永平他們那樣的吧?”見李國慶點點頭,他接著說“他們看起來比我的家丁還象軍隊,不知道李董是有何打算的?”

李國慶想了一下,應該是作為大明的軍官,對治下出現一隻比自己的軍隊還要強悍的存在,本能上有種危機感,思考了片刻,李國慶說道“這隻護衛隊是保衛我們華夏公司的,有點類似於一些豪強人家的家勇。不知不大人覺得現在我們周邊還安全嗎?”

不應留想了想,回答到“目前還算安全,不過有些營沒有以前安份了。”李國慶說道“古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你看現在有些營已經不安分了,當我們慢慢的富起來以後,他們還是那麼窮,你說他們會有什麼想法?”

不應留“啪”的一聲拍了一下大腿,說道“還是李董考慮得全麵,那幫羅羅不事生產,隻會好勇鬥狠,看到我們有錢有糧了,是有可能起了壞心思。行,不管是護衛隊還是護衛軍,我老不支持。不過我們所的人都抽走了,上司要來點卯,你這護衛隊可得給我用用。”李國慶笑哈哈的說,“那是當然,不大人是我們的合作夥伴,對我們合作夥伴有利的事情我們肯定全力支持,哈哈哈!”兩人相視大笑,基本談定了合作條件。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