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
曹琦昌疑惑的捋了把發亮的腦門:“津門這邊兒吃拌白菜,都是拿醃臘八蒜的醋拌,再加點海蜇皮,沒聽說過用芥末的呀?
就算做【芥末墩兒】,也沒有切絲兒的做法啊?”
“一家一個做法兒,我們家拌白菜還放醬油呢!”
韓昭在一旁接了句。
“多可恨?你是津門人嗎?哪有拌白菜放醬油的?”
曹琦昌斜著眼吐槽,一臉嫌棄。
攝像機在一旁拍攝著,主持人向前湊了湊,試探著吸了口氣,卻疑惑問:“這是芥末嗎?聞著怎麼不嗆啊?”
“我已經發好了,又拿油封住了,味道跑不出來的。”
薑聰說著,就用勺子舀出了一勺芥末醬,放在了一個空碗裡。
主持人依然有些困惑:“但我記得芥末不是綠色的嗎?為什麼你用的是黃色的?”
“多可恨?”
曹琦昌嘖了聲,瞅著他問:“你沒吃過【芥末墩兒】嗎?咱們國內的芥末就是黃色的,綠的那叫辣根兒!”
說著,他頓了下,又衝薑聰問了一嘴:“你說是不?”
薑聰起鍋燒了一勺清水,聞言隨口應了聲:“對,也不對。”
“這倒黴孩子,多可恨?怎麼又不對了?”
曹琦昌急了,用手比劃著:“那綠的,像牙膏似的,從管兒裡擠出來的,是不是叫辣根兒?吃海貨的時候是不是配那個辣根兒吃?”
灶台中的火焰熾熱,片刻間鍋裡的清水就開始冒熱氣了。
薑聰用膝蓋一頂,關小了火,笑著開口:“那種的確是辣根兒,但綠色的還有一種,叫山葵,這兩個不是一個東西。”
說著,他用炒勺舀出了一勺燒熱了的水,倒進了放著一勺芥末醬的碗裡,用勺子攪動著,讓芥末慢慢化開。
“其實嚴格來講,芥末隻有一種,就是咱們的這種黃芥末。”
一邊攪動,他一邊解釋著:“芥末是用芥菜的籽打碎成沫,當做調味品使用的,所以才叫芥末。
華夏從周代開始,就已經在吃芥末了。
《禮記》裡就有記載,膾,春用蔥,秋用芥,指的就是芥末。
後來到了唐朝前後期,這種芥辣口味傳到了日本。
但因為缺乏原料,日本就改用了山葵的根來作為原料,也就是高端日料店裡用的wasabi。
新鮮山葵是很貴的,而且沒有辦法保存,隻能用新鮮的山葵根在鯊魚皮上研磨成醬,才能有最好的風味。
一旦放得太久,味道就會消散了。
再加上原材料對生長環境很苛刻,所以真正的山葵根一般都賣得很貴,要上千塊一斤。”
隨著薑聰的攪拌,碗中的芥末漸漸澥開,周遭也飄起了一縷縷刺激的芥末氣味。
“誒?有味道了。”
主持人嗅了嗅,挑起了眉毛,有些驚喜:“這個味道怎麼不嗆啊?感覺還有種特殊的香氣。”
“芥末的味道比山葵要衝一些,但比辣根要淡,辣根是最衝的。”
薑聰將芥末澥開後,就俯身又拿出了一個玻璃瓶,裡麵裝著白色的膏狀物,像是豬油一般。
他用勺子挖出一勺,也放進了碗中,繼續澥著,一邊解釋:“芥末,山葵和辣根,這三種東西,山葵的氣味是最清淡的,有一股清香。
因為它是鮮貨磨開的,有一股水氣,會讓味道顯得更鮮。
芥末是芥菜籽曬乾後磨成的粉,再用溫度發開,來獲取香氣的,它的香氣就會更濃一些。
而且因為芥菜籽中是有油脂成分的,可以用來榨芥籽油,所以磨成粉後,吃起來味道會更潤。
辣根就更多的是衝了,它之所以叫辣根,就是因為它的原料叫辣根。
但辣根的顏色是白色的,磨成的醬也是白色的,做成綠色是為了平替山葵醬,加了食用色素才會變綠的。
山葵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太高,溫度不能低於12℃,不能高於18℃,而且還要有活水,比較嬌貴,所以產量也低,自然價格就賣得高了。
辣根就不一樣了,它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沒有那麼高,所以產量就高,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
不過它的味道比山葵和芥末都差得多,隻是成本更低而已。”
“原來有這麼多分彆?”
主持人嘖嘖感歎:“真是長見識了。”
薑聰抬頭看了他一眼,笑了笑,沒有多說。
這個主持人還是很專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