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織女中,就有顧安從縣城買回來的那個母親馮巧巧,另外還有一個是賴婆婆。
馮巧巧和賴婆婆在顧安的描述中,不僅幫忙解決了羊絨長短分離的問題,現在更是用小木棍織出了樣式好看的毛線衣服、毛褲、圍巾、襪子、手套等。
顧安看著這些編織物,心中已經感覺到了溫暖。
他似乎可以過上一個暖和的冬天了。
顧安為了獎勵馮巧巧的貢獻,給她的女兒消除了奴籍,並且改名叫馮螢,讓她入春山學堂的一年級去讀書。
顧安還承諾,等一年的合同期到,便會給她也消除奴籍,。
馮巧巧當日激動的和女兒抱頭痛哭,想起當日丈夫將她們賣了抵債的時候,她是多麼的絕望和痛苦。
好在那個牙行沒將她賣入那等煙花之地,還在新的地方開始了新的生活。
每天沒有賭鬼丈夫的打罵,不用擔心催債的上門,能吃飽穿暖,還有工錢,甚至女兒還能去讀書!
就這樣,她真的很滿足了,幫顧安乾起活來也更加的賣力。
賴婆婆也得到了獎勵,消不消奴籍她也不是很在意,倒是拿著顧安獎勵的銀子,去買了許多貴價的蛋糕。
她年紀大了,牙口不好,很多好吃的吃不了,但是這蛋糕倒是真合適。
不過賴婆婆還是將這些蛋糕給莊子裡的這些孤兒都分了一小塊兒,還給二牛拿了一塊。
因為她還記得,當時在牙行裡關著的時候,二牛可是幫過她。
顧安給馮巧巧升了職,讓她帶著女工們織毛衣。
一個月後,天氣開始變得更冷了,學校的孩子和教職員工,都領到了一件暖心校服——毛線衣。
孩子們歡歡喜喜的將毛線衣帶回家,暖和柔軟的毛線衣立刻在杏花村掀起了風潮。
顧安還孝順了自己的夫子一套,毛線衣、手套、圍巾、毛呢大衣。
這些古人真的很舍得在工藝上麵花心思,織出的“古風”毛線衣服,比現代他買的那些款式都漂亮。
趁熱打鐵,顧安立刻讓馮巧巧上了一節“毛衣編織”的課程,免費交給村裡的婦女編織。
甚至又將這個課程寫成新聞稿,發到了“杏花小報”上。
一下子,姚木匠那活計做的最差的木工學徒,都靠著做毛線針賺了不少銀子。
當然,在此之前,哈德讚就已經得到了消息,再次來到了杏花村。
雖然,顧安之前又跟他買過幾次羊毛,但是都是他的手下來拉的貨。這一次,見到顧安寄過來的毛衣樣品,他立刻決定自己來一趟清河縣。
此次來,哈德讚不得不感到驚喜,北地那些便宜的羊毛真的被顧安織出來了舒適又保暖衣物。
羊毛在關外特彆的便宜,多半都作為羊皮和羊肉的添頭在賣,現在羊毛有了用處,那是不是說,他的家鄉父老也可以多了一條致富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他從那邊低價收購來羊毛,再將其製作成為毛衣,又能賺取多大的收入?
而這趟來杏花村,他還看到了另外一些東西。
杏花村的變化讓他有些不敢置信,顧安已經有了自己的“莊園”,曾經那個趕馬車的牛二在經曆了火燒毀容之後,也變成了風光的莊園大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