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英用筷子蘸著一點點品嘗,第一個感覺就是鹹,然後就是辣,又不是辣椒那種辣,從中她嘗出了山胡椒、茱萸、木薑子的味道,說實話對她來說不是很喜歡,還覺得有些奇怪,有點澀口。
但她想想,對那些乾了體力活來吃豆花飯的人來說,這應該很下飯,果然,一問陳彩妮就說了,他們中午的時候生意最好,有很多並不在這邊的扛大包乾體力活的人也會過來吃飯。而且還有一些人,她剛剛已經看到了,隻來打豆花,並不要蘸料的。
張愛英想到就問了,才知道打豆花走的人也是跟店裡吃飯一個價格。
“那不行,你這樣要虧。你的豆花本來就賣的比較便宜,就比成本高了一點,大頭還是在整體上頭,相當於就是蘸料和飯上頭,這些人隻要豆花,你還用那個價賣給他們,那就太虧了。你這手藝都不隻那個價。下次不要單賣了。或者說,單賣就得提價。總之你看著來,如果豆花有剩的話,就可以單賣,但價格得貴一些,你這跟那些出去買豆腐的價格都一樣,還賺什麼呀?長此以往,就是豆腐攤子也要記恨你的。”
陳彩妮連忙道:“附近還是買豆花的多,我現在也覺得有點惱火。”
磨豆子推豆腐煮豆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全是體力活。在張愛英上輩子,這樣的事兒還可以交給機器來取代勞力,如今頂多就是在磨豆子的時候可以用驢拉磨,那也都是成本,一般人家負擔不起,至少宋家現在就還是他們自家人在推磨,想要買頭驢子,那還得努力攢錢。
“那你就看著辦,太累了也不行,主要你們這樣累了也不賺,主要就是方法沒對。”
沒做過生意的,腦子就是想的比較少。張愛英隻是聽她這麼一說,粗粗一算就知道她根本沒怎麼掙錢。她隻算了那些實際成本,根本沒怎麼算自己一家的人工成本。在張愛英看來,那點利潤完全還不夠覆蓋他們的勞動成本的。
“你聽我的,做生意有再多準備,還是得看市場行情。每個人剛開始做的時候,都是一步步摸索過來的,剛開始辛苦是因為不懂,那肯定要付出一些代價,就當交學費了,但這也不是白交的,得從中琢磨經驗,進行一次次的改進和嘗試……”
張愛英說起來,陳彩妮立刻全神貫注聽著,此刻她隻恨自己不識字也不會寫,不然這時候就可以把這些全都用小本本記下來,到時候自己遇到疑問了再來看,這些都是彆人得不到的教導,真的是浪費了。
這麼一想,她趕緊打斷:“桂花兒啊,你先停一下。”
“老大,三妹!你們過來,快過來!”
她對張愛英解釋:“我怕自己記性不好,你說這麼多,要是記不住就虧了,讓他們年輕的來記。”
又警告兩個小的:“你們桂花姨是有本事的,我們家運氣好,有人在前頭給我們領路,你兩個趕緊的都認真聽著,這些都是有用的寶貴經驗。”
說的張愛英都有些臉熱,但也就是片刻,她反正是好心,多說一說也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