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用焦墨勾線,略敷淡彩於墨痕中,足顯意態,又稱“吳裝”。壁畫名作有《地獄變相圖》。
他兼工山水,描繪蜀道怪石崩灘很有名氣。張彥遠認為“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
蘇軾認為“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吳是“畫塑兼工”,善於掌握“守其神,專其一”的藝術法則,千餘年來被奉為“畫聖”;民間畫工尊之為“祖師”。
他的畫作有《明皇受篆圖》《十指鐘馗圖》,入《曆代名畫記》;《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圖》《大護法神像》等九十三件,入《宣和畫譜》。
傳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圖》,又名《釋迦降生圖》卷,為淨飯王之子釋迦出生故事。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釋迦圖》藏日本京都東福寺。還有50幅藏於德國。
再看下去,陳勇有點怕自己的心臟受不了,好東西肯定不止這一幅。
果然第二個卷軸打開,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大畫家閻立本的《異國來朝圖》。
閻立本,生活於7世紀,約卒於唐高宗鹹亨四年(673年),是唐朝初年的著名畫家.他出生在一個藝術氣氛濃鬱的家庭內,父親和兄長均是宮廷藝術家,擅長繪畫和設計。
在兄長去世後,閻立本接替他繼續在宮中供職。
根據現有的文字記載可知,閻立本的藝術活動與唐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密切相關。閻立本年輕時,即在尚為秦王的李世民府中任職,並於唐武德九年(626年)繪製了為李世民奪取天下立過大功的18個謀士的肖像。唐貞觀十七年(643年),閻立本又奉已即帝位的李世民之命,畫了24位唐朝開國功臣的肖像,並懸掛在宮廷的主要殿堂淩煙閣內,稱為《淩煙閣功臣像》。
這組肖像畫群充分展示了閻立本的繪畫才能。閻立本在宮廷的地位日益重要,最終擔任官職很高的右相。
與他同時的左相為武將,曾在邊庭屢立戰功,所以當時人們稱讚道“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
第三卷是李思訓的《明皇幸蜀圖》拓片,李思訓出身唐宗室,唐高祖從弟長平王李叔良孫、李孝斌子。
唐玄宗開元年間,官至左武衛大將軍,任左羽林大將,晉封彭國公,畫史上稱他為“大李將軍”。
他的身世是顯赫的,仕途是暢達的,但他卻以傑出畫家的身份名垂青史。
李思訓善畫山水、樓閣、佛道、花木、鳥獸,尤以金碧山水著稱。
他算是皇室成員,自然具有貴族階層的審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其山水畫主要師承隋代畫家展子虔的青綠山水畫風並加以發展,形成意境雋偉、筆格遒勁、風骨峻峭、色澤勻淨而典雅並具有裝飾味的工整富麗的金碧山水畫風格。
作品多描繪富麗堂皇的宮殿樓閣和奇異秀麗的自然山川,還結合神仙題材,創造出一種理想的山水畫境界。
人據說天寶中唐明皇召李思訓在大同殿畫壁的屏障,晚上會聽見有水聲。唐明皇評價他為“通神之佳手”,認為他“技進乎道,而不為富貴所埋沒”,所以才能“得此荒遠閒暇之趣”。
自唐代王維、張璪創水墨淡彩山水畫一派以後,工細精整的青綠山水和水墨寫意山水就成為後世山水畫的兩大派彆。明代董其昌、莫世龍等倡山水畫的“南北宗”論,以李思訓為“北宗”山水之祖。他的畫風,對宋代以後院畫派的影響非常大。
第四卷是李昭道《海岸圖》,這幅《海岸圖》應該是仿製的,但不是新仿,從畫功和紙張來看,應該是舊仿。
李昭道是李思訓之子,官至太子中舍人。
唐宗室唐代畫家,在繪畫上繼承其父畫法而稍變,時人有“變父之勢,妙有過之”的評論。他的畫法更加細密纖麗。李昭道雖未為將軍,但後世因其父爵而以“小李將軍”名之。
“二李”目前已無畫跡存世,今傳為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和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雖均出自宋人手筆,但畫法精細,風格工巧繁縟,從中亦可看出“二李”畫法之端倪。但目前有學者認為“二李”根本沒有作過“金碧山水”,因此對他們的藝術尚有待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