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袁紹各自的檄文都以遍傳天下,天下諸侯也蠢蠢欲動。
可以說曹袁二人的勝者極有可能便會成為未來的霸主,此時選擇一個正確的站隊十分緊要。
益州劉璋地處偏遠又長期受到漢中張魯的騷擾,無心無力參與此回盛況。
荊州劉表雖有意押寶袁紹,袁紹也早已派人送來書信邀請劉表一同起兵。但徐州仍有劉備坐鎮,加之東吳對荊州之地一向虎視眈眈,非有萬全之策荊州不會正式動兵。
東吳孫策年輕氣盛、野心勃勃,自然也想在此役中分一杯羹。但東吳同樣麵臨荊州以及劉備兩方對敵。
豫章之事,蔡瑁一直懷恨在心。如果自己領主力北上,蔡瑁也極有可能在豫章再燃烽火。若隻是小打小鬨,則肯定過不了關羽和陳登坐守的徐州防線。
孫策雖然一掃吳地,但吳地軍閥比起劉備曹操等人,不過是庸碌之輩。麵對關羽、張飛這等將領,以及簡雍、陳登這樣的謀士。孫策的勢力還無法確保絕對的優勢。
值此良機,若不興戰,則稍顯可惜。若是戰不能勝,則要自食其果。
在周瑜、魯肅、張昭等人的參和之下,孫策決定改戰為和。
既然曹袁之間必有結果,那麼自己便聯合其中一方。隻要押中勝者,必可獲得甜頭。
而曹袁兩方都不可能放過任何可能的助力,相約為盟的信件都分彆送到了天下諸侯手中。
孫策也不例外地收到了兩家的邀約。
“諸公,不日曹操和袁紹將爆發一場大戰,勝者可奠定半數中原權勢與版圖。如今兩家都向我發起了聯盟邀約,我們究竟該加入何方,拒絕何方,或者兩不相幫?”
作為江東士族的代表,張昭率先表露心意“兩家勢大,一時難以分出高下,究竟誰為勝者猶未可知。坐山觀虎鬥對我們最為安穩。”
張昭求穩,孫策自然知曉他的主張。但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方向。
周瑜與孫策自幼相識,自然是看出孫策的想法,便附和道“曹袁大戰正是我等的一個機會。俗話說渾水摸魚。曹袁大戰正是將局勢攪渾的時機,我方隻要覷準情勢參戰,必可大獲豐收。”
張昭何嘗不懂周瑜所言。
“公瑾所言無誤,風險越大,收獲越豐。但是西側荊州對豫章仍舊虎視眈眈,南邊還有山越作亂。吳地歸心不久,急需休養生息,不宜在動乾戈。”
“子布所言差矣。即便與其中一方聯盟,我方也不需要精銳齊出,隻需要象征性派兵相助,也無需麵對主要戰場。事成便可撈得報酬。此舉並不會影響豫章與各郡縣的其他安排。”
“若隻是派一隊人馬相助,也不是不可以考慮。”
東吳掌握最高話語權的幾人逐漸達成了共識。由周瑜與黃蓋、程普帶一萬五千人馬相助。
解決了戰與和的問題,接下來便該考慮與哪方結盟。
雖然袁紹兵多將廣,但是幾人難得一致的認為該與曹操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