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見狀不禁調侃起張昭來。
“子布方才還說不知勝負誰屬,怎麼此回也屬意相助曹操?”
“其一,若是相助袁紹,我們還需過了劉備這關,這關就必須我方親自攻取,損失難以估量。其二,袁紹外寬內忌,即便我們相助曹操但是曹操戰敗,日後袁紹也會為拉攏我等而摒棄前嫌。其三,陳琳檄文雖慷慨激昂,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具法理。我方可助曹操,但需讓天子下詔令令我等出兵。如此一來即便戰敗,也可說是不得已而為之。”
“子布果然善於計算,連戰敗的後果也考慮的如此清楚。”
“既做了決定,自然是要做好兩手打算。”
孫策點了點頭,又向周瑜發問“公瑾又為何選擇助曹?”
“伯符可曾聽聞銀槍白馬趙子龍之名?”
“自然是聽聞。此子孤身斷後殺文醜,單槍匹馬闖冀州,即便是我也不敢說能全身而退,確實是一名猛將。”
“除了趙子龍的勇猛以外,令我在意的是另一件事。袁紹本意是無論生死都要拿下趙子龍,後來改成生擒,此事遭到田豐的反對,但袁紹卻聽從了許攸和孫乾的主意。原因竟是田豐剛直犯上令袁紹不快,這才造就了趙子龍的傳說。由此可見,袁紹此人雖有賢臣而無法用之,難為曹操之敵。”
孫策大笑。知人善用是一個首領最重要的技能。袁紹有人而無法用,即便是百萬大軍,也不過是無頭蒼蠅罷了。
“子敬你又有何彆的看法嗎?”
“子布和公瑾說的很全麵了。我隻是感慨於郭奉孝的十勝十敗論。曹操得謀士如此,勝過千軍萬馬。”
“郭奉孝也確實是個奇人。根據打探得來的消息,此役還有兩名能人也會相助曹操。一者是趙子龍,二者是劉備帳下韓愈。”
聽到周瑜所言,孫策流露出了些許興致。不單單是對趙雲事跡和能力感興趣,能與趙雲一同被周瑜點名的韓愈,也讓孫策好奇。
“趙子龍確實不凡,又與袁紹有仇,相助曹操自是情理之中。這韓愈不知有何事跡,能令公瑾這般關注。”
“此子早年便與李儒、賈詡等人共同策劃了長安之變,讓曹操得以迎回獻帝。後續又以窺天之法,令曹操不戰便擊敗呂布。此後呂布再犯兗州,兗州陷危之時,又是此人智計頻出。嚇退董思、智擒張遼、離間陳宮等等。壽春之局也是此子獻策解危。”
“如此看來,此人確實謀略非凡,心機過人。”
“不止如此。據我探得的消息,此子還有一種極為驚異的天賦,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人。傳聞他在劉關張三人未起事之時,便提前去涿郡等候三人。在董卓入京前,他便預言董卓必反。”
“天下間焉有這種人?不過都是聰慧之人,比他人多想一步罷了。劉關張三人儀表不俗,即便我見了,無關身份,也會想要結交一番。”
“但你、我、子布、子敬幾人,在壽春前可曾與他相見?”
“不曾。”
“傳聞在我等起事之時,他便將我等生平、性格、信息都告知了曹操。如此,伯符還認為隻是單靠聰慧便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