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9、征倭
張良的這封建議書,也意味著大明帝國從最初的工業實驗,開始朝著大明帝國深層次的社會製度改變。
這裡,也不得不慶幸當時劉浩將未來諸多曆史在朱棣腦海之中一一演化,否則還沒有這般順利的說服朱棣本身。
要知道,一個已經延續了上千年的商業製度,可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既得利益者們又豈能甘願割肉?三十稅一不香嗎?這可還是朱元璋親自點頭的,也有著絕對的借口不是?
這一場較量,注定了不會容易,但也注定了必然要施行,朱棣也絕不會選擇妥協。
這些,劉浩可不關注,他現在更多的目光還是鎖定了鄭和,這家夥如今業已將船隊帶入馬六甲區域,再過兩個月時間,也該登錄大明帝國了,這也意味著大明帝國對外政策即將迎來徹底的改觀,也必然會讓大明帝國變得更具侵略性。
工業革命的出現,本就意味著生產力的極大解放,更意味著無數商品即將走上舞台,大明帝國地盤倒也廣闊,但總有儘頭,到了筋肉之時,商品也必然會形成積壓,也必須尋找出路,不過是主動和被動的區彆罷了。
與其等到日後必須做出選擇,還不如一開始就走上這條道路,當這條道路之中嘗到了甜頭之後,整個大明帝國就會變得習慣,也將會徹底改變原本‘外聖內王’的思維,徹徹底底的朝著‘外王內聖’轉換。
而後者,卻是劉浩至始至終都堅定的思想,也是他樂意繼續在大明風華世界繼續停留至今的根本原因所在。
劉浩還是有些小覷了朱棣,已經在皇帝寶座之上做了這麼久,帝王心術又豈能不明?
他知道商稅改製必然會遭到整個朝堂的反對,強有了的鎮壓不是不行,可那樣也勢必會將好不容易出現的大好局麵打斷,他想了許久,終於想到了最好的解決方案。
說白了,就是妥協而已。
更直白一點的,就是他朱棣想要得到這一塊肥肉,但也必須拋出另一塊肥肉給朝中大臣們去享用。
這一塊拋出的肥肉,同樣對大明帝國的大臣們也是致命的。
一個是大規模的加薪,另一個是大規模的引進官員。
前者倒也無需多言,後者便是設立更多的部門,從京城到地方,都增加官員數量。
甚至於朱棣為了讓朝中大臣更加心動,直接增加了內閣大臣的數量,從原本的三個,一下增加到七員,更是在此之外,設立了一個原本在大清才會出現的軍機處。
不得不說,這份誘惑足夠大。
實際上朱棣最清楚,哪怕今日他不將這塊肥肉拋出,未來也必須增設朝廷部門,因為隨著工業革命的出現,原本大明帝國京城這些官員已經不夠用了。
朱棣倒是想要借鑒未來現代世界的製度結構,但也隻能想一想而已,他也知道那不適合自家如今的大明帝國,可不妨礙他從中選擇有些部門在大明帝國建立。
比如外交部,比如國防部,比如建設部,又比如將原本的戶部拆分,單獨將其中的農業部羅列出來。
在地方上,他更清楚必須做出大範圍改變了,將所有事情都壓到一個縣令身上,那就是將一縣之地完全寄托於一個縣令本身;
哪怕這個縣令再好,也不可能做到麵麵俱到,倘若這個縣令不合格,比如貪腐之流,那麼給這一縣之地帶來的災難一定是恐怖的,也絕非自己大明帝國可以承受的。
故而,朱棣在地方上,直接引入了法院,引入的警察部門,再將原本派遣到地方的錦衣衛之中,甄選出一部分將要退休亦或者需要退休的人員,成立真正明麵上的監察部門,一明一暗的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監察大明帝國地方官員。
他決定給縣令設立真正的屬官,真正的將這些屬官納入官員行列,成就他們的品級;
比如,原本的縣丞,朱棣決定增設,即讓這些縣丞享有其名,還將增設的縣丞各自負責一灘事物,比如一縣之農業,比如一縣之商業等等,以此更加能夠製衡原本的縣令。
他可知曉,一旦手中真正有了權力,哪怕此前這些縣丞和縣令本就一體,有必然要因為權力的分享而走向對立,達成朱棣心目之中真正想要的平衡。
一縣之地若此,一府之地何嘗不是這般,一省之地亦然。
此外,朱棣還想接著這一次和朝廷官員的‘妥協’,來將軍政真正意義上的分開,為接下來武將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
觀看過未來現代世界的軍事結構,朱棣如今是怎麼看自家大明帝國的武將都不順眼,各種雜號將軍,聽起來想那麼回事,可更多的還隻能是名副其實。
更重要的,還是他朱棣還必須防備著這些武將們,即想要將這些武將在未來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還要擔心他們未來有了兵馬會不會造反,而一旦改製,這種狀況或許還可能存在,但也絕對要降低無數,擔憂不說儘去,但也差不了多少了。
朱棣感覺自己隻要將這事完成,接下來自己的大明帝國這才真正意義上的有了發展根基,也無需再去操心那些草蛋之事,給自家大明帝國未來的發展安裝上飛翔的翅膀。
後知後覺的劉浩,也是在朱棣尋找劉邦張良商議之後,這才得到了消息,也不得不心中對朱棣點個讚。
“皇帝不好坐也!”
劉浩隻給了這麼一句形容,想要做一個好皇帝更是艱難,孤家寡人的味道可不容易;
若非劉邦和張良到來,朱棣連一個商量的人都沒有,因為哪怕他和自家三個兒子商議,當天這個消息多半就要傳到百官耳中,到了那時,所有的算計,多半真要成空了。
實際上,朱棣將這些事情拿來尋找劉邦和張良商議,何嘗不是對劉邦和張良二人一種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