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遼東部署(1 / 2)

親衛營第四軍的行軍計劃和朱慈烺預測的差不多。

初秋的天氣真是秋高氣爽,萬裡無雲,氣溫也比較適宜。

雖然午時的氣溫比較高,但是這個時間段,朱慈烺都是下令讓部隊駐停休息。

有快有慢,鬆弛有度的行軍速度讓親衛營將士並沒有感覺多少疲憊,反而感覺就像秋遊一般。

越是臨近山海關,景色越有塞北的風味。

老親衛營的將士還好,他們已經出關過一次,所以並沒有多大的感受。

而新親衛營的士兵,尤其是來自於中原大地或西南的將士,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北方。

自然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景象,藍藍的天,低低的白雲,好像粘在連綿不絕的山峰頂端。

如此壯闊的美景,自然讓人感到胸襟寬廣,震撼不已。

離開北京城的第七天,經過七天的行軍,朱慈烺和親衛營第四軍的將士順利到達山海關前三十裡,再有兩個時辰的路程,大軍便可抵達山海關。。

上次朱慈烺並沒有機會好好的觀摩一下山海關的氣勢磅礴,這一次他準備要好好看一看這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關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裡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因依山襟海,所以得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

山海關位於明長城東端,是明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彙的地方。向北是遼西走廊西段,地勢險要,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稱其為“碣石道”。

山海關現在是右衛營,也就是黃得功率領的原遼東軍駐守。

同時,朱慈烺還在京城的時候,便下令給李定國,讓其率領新編的左衛營六萬人提前抵達山海關,並就地駐紮,等待和自己彙合後,共同出關。

經過精減改編之後,以遼東軍為主的駐紮在遼東的各軍整合成立了右衛營,右衛營一共十萬人,分為三個軍。

分彆是遼東軍四萬人,克虜軍三萬人、平虜軍三萬人。

為了方便對整個遼東的控製和把握,黃得功實行了前緊後鬆的防禦模式。

黃得功將自己的大營放在了錦州城,因為整個遼河以西以及整個遼東半島目前都在右衛營的控製之下。

所以,耗費十數年,掏空大明家底的寧錦防線現在並沒有任何卵用。

事實證明,進攻永遠都是最好的防禦。

因此,這個時候的山海關並不是對抗建奴的第一線。

在如今這種局勢下,建奴想要轉守為攻,一直反攻到上海關下,簡直就是癡人說夢,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時,山海關本就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因此黃得功在山海關並沒有駐紮多少兵馬,僅僅駐紮了一個衛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