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漢(2 / 2)

冠絕新漢朝 戰袍染血 7103 字 7個月前

陳止笑了笑“福禍相依,轉告二弟他們,不要節外生枝,我很快就能出去。”

陳輔還待再說,一見陳止表情,不知怎的,又想起老太公生前風采,不由點頭“少爺放心,我當轉告。”言落,行了一禮,就轉身離屋。

兩扇門緩緩關起,陳輔最後看到的畫麵,是陳止悠然提筆的一幕,心下念頭起伏。

“總聽人說什麼名士風采,我看我家少爺就有幾分了,難道是遭逢大變,終於開竅了?那可真是老爺夫人顯靈了……”

咚!

門已關緊,陳止不為所動,在紙上寫下“昭烈”兩字,然後微微一頓,又刷刷幾筆,添了幾個名字,最後擱筆歎息。

“一回首就是近百年,這第二次穿越,也不知是福是禍。”

陳止非陳止。

剛才,那陳輔幾次感慨,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這個陳止,已被另外一個靈魂取而代之——

三天前,五石散發作,熱病侵體,那個陳止就一命嗚呼,活下來的是另外一個人,一個經曆離奇的人。

“昭烈帝,劉備,玄德兄,主公,當年被你誠心打動,又知曆史大勢,三分天下,你有其一,我才會輔佐你,但也沒想到,最後真能改變曆史!三國沒有歸晉,而是炎漢再起,漢室再興,一直傳承至今,這麼一來,我總算沒有白死!”

這位陳止,本是現代人,之前穿越到三國時代,作為一名謀士,加入了大漢皇叔劉備劉玄德麾下。

在知曉曆史大勢和神秘物件的幫助下,他改變了曆史上的三國局麵,讓劉備占領了江南和荊襄,還成功使得北方袁紹、曹操並立,令三國格局大變,成了劉備一統南方、北方則兩強並立的格局。

如此一來,劉備就有了和曆史中截然不同的戰爭潛力。

為鞏固優勢,奠定統一基礎,陳止趁北方兩強對峙於官渡的機會,建議劉備進軍巴蜀,並自請隨軍,但這一去卻發生了意外。

“事不機密,落得殺身之劫,我死的不是時候啊,但劉備大勢已成,加上諸葛等人輔佐,曆經四代君王經營,最終以南伐北,一統天下,讓曆史麵目全非,眼下依舊還是漢朝,年號繼業,但這個漢朝和劉邦、劉秀關係不大,高祖劉邦建立的是西漢,世祖劉秀建立的是東漢,昭烈帝劉備建立的就是新漢、季漢了。”

這個世界,因為陳止前世的乾預,三國不是魏蜀吳,而是漢、魏、趙,其中劉備的新漢獨霸南方、巴蜀和關中,而曹魏與袁趙則在北方對峙,後期更有司馬家崛起,紛爭不斷。

當然,這“新漢”是陳止的看法,當世之人還是稱“漢”。

“照這具身體的記憶,劉備為烈祖,他那兒子劉禪,廟號仁宗,因中了曹魏的反間計,以至統一進程停滯、國力衰退,後來劉禪之兒劉諶繼位,休養生息、廣積糧草,等第四代皇帝劉敏登基,國力鼎盛,才一舉蕩平宇內。”

曆史有了變化,三國之後,不是司馬家的晉朝,而是劉氏重興漢室,傳承至今,國祚近百年,但三十年前才真正一統天下。

不過,這些都是曆史的自然演變,因為陳止前世在入蜀時,就已經死了。

“人死如燈滅,如果不是事先得了那支簽,我也不會有這次重生的機會,哪能有機會感懷古今?就是不知道,這次重生,還能不能再呼喚出簽筒……”

想到這,陳止腦子裡閃過諸多記憶片段,都是屬於這具身體原來主人的。

陳止,彭城陳氏子弟。

陳家,是徐州地界一大豪族,昭烈帝再興漢室後,先祖陳登曾官至廣陵太守、伏波將軍,奠定陳氏基礎,接著以徐州為根,開枝散葉,彭城陳氏是其中一支。

“我現在的身份是陳家老七的長子,父母早亡,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這人不學無術,好好的一個家,快被他敗完了,如今家中田地被族中大佬惦記,好景不長了。”

品味著記憶碎片,陳止緩緩搖頭。

“我以後就是陳止,要立足當世,那這事還要擋一擋,不然田地沒了,就沒立錐之地了,但過去都是謀一城、謀一州,突然變成謀一家、謀一田,真有些不習慣,時間緊迫,無法從容布局,不過話說回來,你爭我奪幾塊地,有什麼意思?算了,正好試試呼喚簽筒,運氣好的話,可以省去很多精力、養精蓄銳……”

想到這裡,他默念一詞——

“簽筒!”

頓時,心底浮現一件奇物。

那是個巴掌大的竹筒,筒裡放著幾根竹簽,樣式古樸,每根的表麵都雕刻一二篆字,為儒、道、墨、兵、法、陰陽、縱橫、方技、農、雜等。

在竹筒口的正麵,鑲嵌一塊圓盤,似是玉石所鑄,分成五個格子,寫著金木水火土五字,其中三個格子空著,餘下兩個充斥金色液體。

此物一出,陳止心中大定。

能在曆史上留下名號的人,沒幾個易於之輩,要麼背景深厚,要麼異於常人,最起碼也是某項才能遠超同濟,陳止前世時能在劉備陣營中脫穎而出,與臥龍、鳳雛並列,單憑穿越前的眼界、學識,以及對曆史的了解,那是遠遠不夠的,要和名留青史的人競爭,真正的倚仗,就是這心中之物——

百家簽筒。

這也是他死後近百年還能再生的原因所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