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是什麼樣的好消息,你說說。”商垣珩兩眼放光,挺住了手指。
“是這樣的,最近我們在交戰的時候,我發現了一件事。在和晉國交界的地方,是不是能聽到有晉國的百姓在討論他們的皇帝司馬聰,說他行為不端,生活作風不正,太過奢靡。而且不理政務,沉迷玩樂,放任戰爭持續進行,百姓生活疾苦卻不聞不問。不僅是在戰爭的外圍,就連晉國的軍隊裡也偶爾能聽到這些話。”
商垣珩大笑兩聲,奮然站起身來,“好好好,這真是一個好消息啊。看來我們之前的努力沒有白費,不僅奏效了,而且好過預期的想象。戰爭最忌諱的就是人心不穩,任憑司馬聰他再怎麼辯解,我看是沒什麼用了,司馬聰此前費了百般的力氣來拉攏人心,可是誰知他的名譽就這樣輕易地被損毀了。”
商垣珩拍了拍副將軍的肩膀,表示很是滿意,又接著補充,“你以後還要繼續留意,司馬聰現在遭遇了危機,軍隊將士的戰鬥力也會因此受損,我們一定要乘勝追擊,這次打他個落花流水。失敗了那麼多次,這次一定要把握機會。”
在晉國內地,關於司馬聰的留言成為了人們對司馬聰的主要認識,加上偶發事件,就易造成民憤。
司馬聰在早朝上聽完了官員彙報的前線情況後,已沒有什麼值得商議的事情了,於是準備退朝,“各位愛卿,可還有事要稟報,於是退朝。”
一個司馬聰之前頗為信任的老臣說道:“啟稟陛下,老臣是有事要說。晉國南部,最近突發水患,造成糧食減產。同時因為征兵事宜,百姓很是不滿,已經有些粗鄙的人在當地官府前尋釁滋事。京城之中也有關於皇上的謠言了,臣以為應該廢除皇後,另選擇名門世家的女子而立,並且廣納嬪妃,以繁衍子嗣。”
隨後其餘大臣也紛紛應和懇求司馬聰答應,以消除民憤。
“難道朕的皇後做錯了什麼嗎,惹得你們這麼不高興,民憤的事有關她什麼事?”
“皇後並沒有做錯什麼,隻是是她生錯了命,她不適合做皇後,就應該退位讓賢,宮中比她高貴,有見識的人多的是。”
司馬聰勃然大怒,他一再地忍讓,卻換來的是大臣的步步緊逼。“她是朕的皇後,也必定能夠成為國家的皇後。當初朕在民間被蛇咬傷,那時條件簡陋。朕整整昏迷了好幾天,藥都找不齊,是朕的妻子親自前去懸崖邊采藥熬湯,苦苦守候在朕的身邊。如果不是皇後及時相救,那麼朕還有這條命嗎,還能夠坐在這個位子上嗎。”
“還有當時父王在世時,司馬傅趁機汙蔑我,說我謀害良臣,情況危機,連先帝都對朕不信任。然而是你們的皇後,她一個弱女子在民間,隻能一個個地去求那些百姓,讓他們一起寫聯名狀,還了朕的清白。皇後她可曾想過如果不成功,頂撞皇上,這可是殺頭的大罪。本可以選擇置之不理,我也不會怪她,她一個的堅持,才換來了真相。如果是你們,你們會怎麼做?”
下麵的大臣沉默不語,司馬聰繼續說:“如果是你們,你們會為了一個有些才智,但是登基希望渺茫的皇子而鋌而走險,賭上自己榮華富貴的一生嗎。你們都是聰明人,但榮華富貴相伴一生,你們已經脫離不了了。我不計較往事,你們也有自己的苦衷,可是皇後的這份恩情我必須記在心裡。”
但還是有幾個大臣冒著風險進行諫言,“陛下,這些恩情當然要記著,但是皇後出身低,受不起這樣的恩惠。她撐不起皇後的名義,聖上你給她一個嬪妃做已經是對她的不儘感激了。”
“難道朕的性命就僅僅值一個區區的妃子名號,難道我要將皇後為我做的一件件,一樁樁都羅列出來嗎。”
司馬聰說道:“來人,水患地區立即撥款,並派當地官員監督。下旨,全國範圍內張貼布告,就說皇後賢良淑德,心係天下,對朕恩重如山,朕不勝感激。並且把我剛才說的事都記上,退朝。”
“遵旨。”
聖旨一下,百姓對司馬聰的誤解也少了許多,民憤漸漸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