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之人中,隻有朱壽明白,這是朱元璋剛剛萌生的想法。遷都一事,對朱元璋而言並不陌生。
自建國以來,他曾多次與眾臣商討,那時李善長尚在朝中,然而每次討論都未能達成共識。
唯一一次接近實施,便是計劃遷都鳳陽,連皇宮都已修建過半,卻因淮西舊部在當地橫行霸道,導致遷都之事再度擱淺。
朱壽深深一歎,曆史的軌跡似乎難以改變。
他知道,太子朱標正是在考察西安歸來後,健康狀況急轉直下,最終因背部癰疽離世,儘管這隻是諸多可能性之一,但為保其平安,還是不宜讓他長途跋涉。
“為何反對遷都?”朱元璋疑惑不解。
他對西安有著特殊的偏愛,幾年前在那裡下令建造的鐘鼓樓,其規模甚至超過了應天府的同類建築。
朱壽直言不諱:“皇上一心想要重現漢唐盛世,卻忽略了現實條件。
如今的關中地區,早已非昔日富饒之地。
唐代皇帝多次移駕洛陽以解決糧食供應問題,正是由於關中已無法滿足需求。
至於洛陽,自從大運河改道,其交通樞紐地位喪失,中原核心位置亦隨之動搖。
若皇上旨在開拓西域,定都西安倒也未嘗不可,但這樣一來,南北之間糧草轉運的困難不僅不會減少,反而可能加劇。”
朱壽的一席話,如同一盆冷水澆在朱元璋心頭。他笑著問:“那你認為,大明的都城應設於何處?”
朱壽平靜回應:“北平府。”
在他所知的曆史中,北京始終是帝國的中心,明朝更是以“天子守國門”著稱。
這固然體現了朱棣對後世的影響,但朱元璋與朱棣相視苦笑,心照不宣。
“北平府隻能作為陪都,”朱壽繼續道,“未來的世界,將是海洋主宰的時代。
大明不僅要麵對北方的北元勢力,還有……”
“倭寇。”朱元璋接口,語氣低沉。
朱壽並未多言,隻是輕輕搖頭。
在他看來,初期的倭寇不過是癬疥之疾,遠不及嘉靖年間那般嚴重。
大明軍隊並不懼怕他們,隻是他們頻繁零散的侵擾,擾亂了東南沿海這個稅收重地的安寧。
即便到了萬曆年間,大明軍隊仍能輕鬆壓製統一的櫻花國,取得驚人的戰果。
真正的威脅來自西方,那裡正在進行的文藝複興運動,短短兩百年間,西方科技即將超越大明。
而炎夏這片土地上,深受封建集權製度影響的政治體製,喪失了科技領先的地位,再加上海禁政策,導致炎夏錯失了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機遇。
“你的意思是實行兩京製?”朱元璋若有所思地問。
朱壽肯定道:“對大明而言,兩京製確為適宜之策,但必須防止南北對立引發國家分裂的風險。”
他的構想與朱棣時期並無本質差異,隻是可能將北京與南京的地位互換。
他認為,皇帝親征時駐蹕北平府已足夠,無需真正做到“天子守國門”,以免將來出現留學生等新情況,徒惹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