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壽細致解釋。
一點撥,老朱立刻明白了,惡狠狠地說:“肯定是那些富豪把錢藏在家裡,寧願爛掉也不拿出來。”
“不止這一個原因,比如煉銅技術落後,造錢損耗,給工人工資,這些都讓造錢沒那麼劃算了。”
朱壽補充道,接著問:
“那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父親和爺爺會怎麼處理?”
“錢不夠流通就多鑄金銀銅錢,不行就發行寶鈔。”朱元璋回答。
“那發多少合適?朝廷能有個大概數目嗎?”朱壽又問。
大明貨幣金銀銅皆有,而大明寶鈔背後沒貴金屬支持。
起初發點影響不大,因為很多人存了不少錢,適度增發能維持適度通脹。
但自洪武八年起至今十五年,大明寶鈔發了無數,早已貶值。
朱元璋也沉默了,身為皇帝,他還真不清楚這些。
朱標也搖頭,現在沒個準數,寶鈔大多用來獎賞大臣,在民間並不普及,價值也不高。
李善長沒說什麼,他多年不問世事,否則也不會坐在這裡聽朱家三代人談話。
“需要的錢量得能讓物價穩定,這是個龐大的計算,看我開店這幾個月,大明似乎還沒專門研究市場的官員吧。”
朱壽笑道,沒有市場監督,五兩銀子一斤的貢鹽,在後來可是要坐大牢的。
“這事我回京就和大臣們商量。”
朱元璋直截了當。
“沒那麼麻煩!”朱壽擺擺手,“讓錦衣衛去做就成了,我之前提到的錦衣衛改革,關注民生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點頭,看樣子朱壽考慮得很周到。
“寶鈔發多了,寶鈔就不值錢了,物價還可能飛漲,民不聊生;發少了又不管用,這麼大工作量,光靠那些大學士估計得耗些時日。”
“解決辦法有幾個,一是讓那些富得流油的家夥心甘情願掏錢,曆史上不少皇帝賣官鬻爵就是這道理。”
“二是找到更多金銀銅礦,改進冶煉技術,大大降低造幣成本。”
朱元璋無奈一笑:“哪有那麼多礦,有也是深山老林,搬都搬不出來?”
“咱們國內少,不代表國外也少啊?”
朱壽笑著轉動手中的地球儀,指向一片臨海的國土:“這片小地方,藏著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金銀。”
朱元璋瞪大眼,望著那離大明不遠的所在,呼吸漸漸急促。
“彆想太多,這隻是萬不得已的法子。要想跨海征戰,大明需要時間準備。”朱壽淡淡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