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八十一文,錢莊再借給李先生,那麼現在我們三人手上有多少錢?”
朱壽把那八十一文銅錢給了李善長之後,笑著問朱元璋。
“一百文,他們倆還有欠債,加加減減還是回到一百文。”朱元璋自以為聰明地說。
“我是說現在,這一刻,他們還沒還貸款的時候。”朱壽又加了個前提。
“二百七十一文。”李善長隨口就給出了答案。
“壽兒真是天才,就憑這一百文,愣是發揮了幾百文的效果,大明以後也不用擔心錢不夠用了。”李善長由衷地誇獎道。
“這還隻是錢轉了三圈,要是不停地轉下去呢?”朱壽笑著問。
李善長一下愣住了,對他們而言,這個極限問題恐怕得多花些時間思考。
“理論上會無限接近一千文。”朱壽直接給出了答案,這就是後世銀行資金運作的方式,那串代表自己儲蓄的數字。
“放大十倍。”朱標驚訝地喊道。
“不過實際上很難達到,能放大到一點五倍就很理想了。”朱壽搖了搖頭。
大明初期的商業就是半死不活的,消費欲望不強,沒有後世那麼多必需品,借貸少,自然也就不會有這麼多次的循環。
他預見未來很多百姓存錢,純粹是當作一個不會被搶劫的保險箱。
貸款什麼的,國家蒸蒸日上,除了商人,誰還會選擇這種方式。
如果大明朝廷自己不動用裡麵的錢搞建設,那利息說不定還不夠支付存錢人的。
“那多出來的,豈不是可以發行貨幣的數量?”朱元璋問。
朱壽點點頭:“最好是用紙幣,銀子和銅錢在外流通,金子則要收進國庫。”
用不了多久,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白銀會大量湧入,大明朝雖因此緩解了通貨緊縮,但也因為國力衰弱,遭遇了更嚴重的停滯性通貨膨脹。
這讓大明看起來很有錢,實則窮得叮當響,生產凋敝,後來一個驛站失業的小角色就顛覆了大明江山。
“紙幣的話?”朱標眉頭緊鎖,看向父皇。
“無妨,一家人有啥好瞞的。當初朕也力推過大明寶鈔,禁了金銀流通,但第二年就不得不取消了這個政策。”
老朱歎了口氣,想起自己當年也有先見之明。
“一是百姓不需要寶鈔,二是元朝的紙鈔給大家留下的陰影,怕寶鈔最後變成廢紙,三是祖父發的寶鈔根本沒有流通到社會各層,隻在官員手上,商人沒見過,老百姓不敢收。”朱壽解釋了幾點原因。
“那怎麼辦?”老朱問。
“簡單。他們不用是因為不需要,天底下人人都得做的一件事就是繳稅。
隻要祖父下旨,允許用寶鈔按市價折半交稅,其餘不變。
存錢時,讓大明寶鈔和其他貨幣同等對待,這樣既能確保紙幣的價值,又能穩住物價。”
朱壽這一席話讓老朱恍然大悟。
貨幣稅比實物稅進步就在於保證了貨幣的價值,但大明的步伐不能邁太大,所以實物稅和貨幣稅並行是最穩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