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向皇上進言:取消海禁!啟航大航海時代!(2 / 2)

"開放商業絕非為了打擊農業。"

還有一點,明代重農抑商,是因為前朝元朝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不重農抑商的朝代。

結果呢?

確實,元朝算是華夏經濟較為繁榮的朝代之一。

馬可·波羅首次到達大都時,就描繪了元廷的繁華景象。

朱壽隱約記得,元朝時期,朝廷每年稅收能達到數億兩白銀!

當然,稅高是一方麵。

最重要的是,元朝完全不限製商業。

這使得元朝與眾多國家有密切的商業往來。

過於注重商業又會怎樣?

沒人願意種地了。

種地哪有跑商來錢快,誰還種地?

無數作物爛在地裡。

地主自然餓不死,他們有大片土地,雖不賺錢,但兩手準備。

一邊繼續跑商,一邊在家種地。

但地主種出的糧食會賣給百姓嗎?當然不會,因為他們自己要吃。

即便每年略有剩餘,也不多。

隻會高價賣給百姓。

這時百姓猛然發現,糧價上漲,想回頭種地,卻發現已無地可種。

這才導致元朝物價飛漲,百姓吃不起飯。

久而久之,餓死的人越來越多,許多偏僻鄉村十室九空。

最終,各地起義軍四起。

而朱元璋就生活在那個時代,他清楚重商的後果,因此嚴格執行重農抑商政策。

但朱壽的想法與元朝完全不同。

元朝的奢侈加上對經濟管理的一竅不通。

一百年前還在馬上搶掠,突然要他們管理農耕社會當皇帝,自然搞不好。

但朱壽是個純正的漢人。

他說:"前朝覆滅,與重商無關。"

"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懂如何治理,不懂如何平衡。"

"糧食,在任何時代,都是國家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

"微臣所說的重商,當然不是壓榨農民。"

"相反,我說的重商,是將農業也納入其中。"

"沒錯,買賣和運輸糧食也是一種商業行為。"

鄭和聽得有點懵。

朱壽接著解釋說:"鄭公公,我的意思很簡單。"

"首先,打通海上貿易,其次,在南洋建立工廠,生產香料。"

"南洋隻產香料,然後賣給我們大明。"

"而大明則反其道而行之,專注生產糧食,大大提高大明的糧食產量。"

古代糧食產量並非不高,而是難以提高。

畢竟,糧價低傷農,產量高了價格自然低。

而價格低了,農民還種地嗎?不如去跑商了。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正確的做法是讓糧食有價值。

出口糧食會讓糧食展現其價值。

按照大明的稅率,十分之一。

商業活動征稅十分之一,得到的是銀子。

糧食運輸也是十分之一,但收獲的是糧食。

秋收時節,朝廷可以從百姓手中征收十分之一的糧食作為個人稅。

而糧食出口時,離開海關也要交納一定比例的稅糧,通常是糧食出口價值的十分之一,叫做增值稅。

這樣,朝廷糧食收入翻倍。

銀子也是如此。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