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公司的湧現,使得歌女無需再靠暗箱操作獲得好詞,商家直接出資聘請詩人。
詩人也不再故作姿態,索要好處,行業生態已變。歌女並非愚鈍,怎甘輕易讓人分享成果?
時至今日,詩人地位依然崇高,但已遠不及往昔。朱壽的偶像產業改革,成效斐然。
多數民眾,尤其是宅男孤寡,更在乎舞台上的佳人,而非詞曲深意,唯有少數文人墨客關注其內涵。
步入一家茶樓,朱棣與朱瞻基落座,聆聽台上歌女哼唱通俗小調,朱瞻基好奇皺眉:“這也能算詞?”轉向朱棣,他說道:“爺爺,這樣的詞,孩兒八歲時就能寫了!”
這類歌曲如同現代的《學貓叫》,簡單直白,無甚深度,卻極易上口,各年齡層均能接受,深受基層喜愛。
太過深奧,則易使百姓難以理解。
市場總是追逐大眾口味,百姓喜好,便是方向。
果然,曲終之時,掌聲雷動,喝彩聲起!“好極了!好極了!好極了!”
“薛明月,我愛你!”
“嫁我可好?”
百姓對台上歌女吹口哨,大聲呼喊,夾雜低俗言語,不足為奇。
畢竟,這個時代,百姓未曾受過現代教育,素質自然參差。
說古人禮數繁多,那是指文人雅士。
底層百姓,哪裡講究這些,從未入學,又怎能期待他們舉止優雅?
確實,也有自學禮儀之人,但終究少數。此時,台上的老板挺身而出,向眾人宣告:“下一曲,《半城煙沙》!”
“詞曲皆出自本縣知縣大人朱壽之手!演唱者——李詩詩!”
此言一出,朱棣險些跌坐!
朱壽這小子,怎涉足於此?
他還會寫詞?
朱棣不由好奇,朱壽的詞曲水平究竟如何。
原來,朱壽竟是文武雙全。
不過,朱棣並不知曉,朱壽借助係統,琴棋書畫已是無所不通。
儘管詞曲取自二十一世紀的某位大師,但他能精準模仿曲調,亦有賴琴棋書畫之功底。瞬間,台上樂聲悠揚,台下觀眾屏息,等待歌女開唱,卻不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