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分離的第三步是將工業體係劃分到政府管轄下,將立國以來建立的大大小小企業的性質變更為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實行政府與國民共同持股經營的模式,國家占據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企業股份,剩餘股份由王室、企業員工和有功將士三方按照貢獻大小分配。
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製度使民眾養成君主即國家的習慣性認識,加上李明遠帶領華工起義以來做出的諸多貢獻,因此,在企業股份分配上,政府官員和軍隊高級軍官都同意李明遠占據較多的股份。
李明遠是一國君主,國家大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在國有企業中占據多少股份並不是他重點關心的事,不過,作為南裡奧格蘭的最高元首,李明遠需要為手下官員、將士做出表率,如果他本人不願意占有企業股份,下麵的官員和軍官、士兵們在功勞遠低於李明遠的情況下,更不好意思伸手討厭股份。
最後在各方討論和協商過後,按照統一標準,國家在每個工廠中戰百分之五十五的股份,李明遠代表王室占百分之十的股份,軍隊有功將領和國防軍部隊占據百分之二十的股份,政府官員占據百分之五的股份,企業員工獲得最後百分之十的股份。
國有企業的控製權在政府手中,軍隊和官員手中握有的股份由李明末代為行使責任,所以,企業股份結構雖然發生了變化,國內大大小小企業的控製權仍然牢牢掌控在李明遠手中。
國內人口資源不足,集中有限力量發展工業和國民經濟是李明遠製定的基本方針,在梳理清楚軍政分離的三個大方麵後,李明遠趁著離開前的幾日時間,重新投入繁忙的工作中。
軍事將領、政府官員職能分離以及組建新的學校交給了劉樸和趙延等人負責,而工業方麵,則是由李明遠親自過問。
三天時間裡,來自一份份工廠的生產數據記錄擺滿了桌麵,而在忙碌了三天後,李明遠總算對南裡奧格蘭的工業發展狀況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紡織業是與國民生活最緊密相關的一個行業,也是華人社會幾千年來最具優勢的行業之一。在工業革命之前,紡織業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生產效率低下,導致一些精致的絲質產品價格高昂,而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以英國為首的列強國家運用新的生產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產規模,在倫敦,一座座工廠中堆滿了生產出來的紡織品,然後由蒸汽貨輪裝載運送到萬裡之外的遠東地區,傾銷到絲綢發源地的中原大陸。
受到英國廉價紡織產品的排擠,大陸蘇、鬆、常等地傳統的手工紡織作坊紛紛破產,許許多多的紡織女工淪落到街頭賣身的地步,而收獲廣大商品市場的大英帝國則在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強大。
紡織業是一個低技術含量的行業,同時也是關係到國民生活和國家穩定的重要行業。
在英國打開大陸市場、全麵傾銷紡織品的時期,距離並不遙遠的海的另一邊,日本國開始實行維新改革運動,國家自上而下頒布改革法令,通過製定對本國紡織業有利的政策支持本土紡織業的發展。
維新初期,日本國內主要靠出來原材料和食品、茶葉等農業產物獲取外貿利潤。
在1866年到1868年的出口占比來看,1866年時,食品和原料共占56,紡織品占比25,到1868年,食品和原料共占50,紡織品占比35。
維新變法的最初困難階段,日本利用出口紡織品獲得的利潤為進行工業化積累了第一筆資金,為日後日本經濟崛起奠定了基礎。
不可否認,日本的維新變法有著進步的一麵,它使日本擺脫了落後的農業國,將一介小國發展成與西方列強並立的東亞大國。
南裡奧格蘭建國初期的情況比日本更險惡,因此,在工業發展方麵,李明遠采取了比日本更激進的措施,日本在維新變法初期,紡織業主要依靠政府製定扶持政策,而生產方麵則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進行人工生產,直到維新變法十多年後,1880年左右才開始引進紡織機械進行產業化生產,而在南裡奧格蘭,因為李明遠多了後世的見識,紡織行業一開始就走的是工業化發展的道路。
紡織業從原料到成品包括原棉紡線織布、染布四個環節構成,四個環節中除了采集原料需要人工操作,紡線、織布、染布三個主要環節都由機器完成。
在南裡奧格蘭的農業基地河套縣佩洛塔斯,收購上來的棉花、亞麻、羊毛、羊駝毛等原材料被運送到靠海的紡織廠內,然後原料經過紡織機、織布機、印花機、染布機等一係列紡織機械的加工處理變成嶄新的布料,最後出廠的布料一部分作為軍裝原料運送到製衣廠,趕製成黑色或者灰色的軍裝,而另一部分則直接通過一家家新開業的商棧賣給普通的華人。
李明遠購置包括紡織機械在內的工業器械花費了超過一百噸的黃金,不過花費的黃金沒有白費,僅紡織業一項,幾家包含整套紡織機械的紡織廠在經過試生產後,迅速轉入繁忙的正式生產狀態,來自軍隊高達十萬件軍裝的訂單使紡織廠迎來生產的第一個高峰期,而進行工業化生產,產品價格大幅降低後,河套縣的紡織工業基地不僅收獲普通華人的大規模訂單,連作為盟友的巴拉圭人都開始向紡織廠購買布料。
河套紡織廠是南裡奧格蘭國內最火熱的行業,軍隊、國內華人和巴拉圭人的訂單使紡織廠一開工就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而作為商業交易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大量的布店、成衣店應運而生,一些退役或者殘疾的老兵從政府處獲得支持,利用延遲付賬的方式從紡織廠進購布料,然後再通過店麵賣給普通華人,而除了那些退役華人士兵開設的布衣店,縣城裡更多的是新移民的華商們開設的店鋪,他們憑借敏銳的嗅覺和大膽冒險的特性移民到南裡奧格蘭,然後將積攢的身家投入到最火熱的紡織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