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馬裡基斯馬尤據點,一群群剛剛剪掉辮子的華人青壯頂著炎日的炙烤,光著膀子在土黃色的沙田裡揮汗如雨的忙碌著。
基斯馬尤終年氣候炎熱,土著居民薩卜族人在國防軍占領當地後,被集中驅逐到索馬裡內陸地區,現在的基斯馬尤除了少數被驅使為苦力的黑人青壯,已經很難見到集中定居的索馬裡黑人。
基斯馬尤據點臨朱巴河口而建,該城幾經擴建後,周長擴張至600米,寬度達到180米,
城牆高7米,標準容納人數約15000人。
為了滿足據點駐軍及平民的生活物資供應,
據點周邊配備有基本的牲畜屠宰場、小型的肉、魚類罐頭生產廠、麵粉廠、醫院等工業設施。
1878年,據點駐軍完成對朱巴河的港口擴建工程,使得由南美本土增援過來的炮艦即使在枯水期,也能夠駛入朱巴河港口,並且依托港口防禦工事,與基斯馬尤要塞互為依托,抵抗外來武裝的攻擊。
基斯馬尤據點孤懸海外,其南、北兩個方向麵臨英國和意大利的圍困,戰略態勢險惡,一旦南美本土的戰火波及到非洲,基斯馬尤將是第一個遭受歐洲殖民者攻擊的對象。
考慮到基斯馬尤可能麵臨的攻擊,自第一次與意大利殖民軍交手後,增援基斯馬尤的一百正規軍、兩艘本土自行建造的炮艦以及配屬的武器彈藥先後抵達索馬裡。
至此,基斯馬尤據點的武裝力量包括兩個連300人的正規軍,800名武裝民兵,200水兵,總兵力超過1300人。
漢國在非洲一共有三個殖民據點,其中剛果殖民地麵積最大,中央政府重視程度最高,駐紮兵力包括兩個外籍雇傭兵營800人,三個國防軍野戰營1400人,11個武裝民兵連1700人!一個剛果河水域警備隊500人,總兵力約4400人,其次就是基斯馬尤據點1300人,坦桑尼亞姆特瓦拉據點700人。
三處殖民據點中,基斯馬尤據點兵力並不占優勢,同時又最容易遭意大利殖民軍攻擊,因此當南美大陸戰爭再次爆發的時候,據點守備司令蔡九便立即命令所屬部隊進入戰備狀態,並且發動據點內的青壯民兵搶收種植在朱巴河沿岸綠洲的木薯、紅薯、小麥等糧食作物。
綠洲中的男人們忙碌著搶收糧食作物,而那些因為在海上耽誤了行程,不得不滯留在基斯馬尤據點的華人婦女們,在休息了兩天後,也在蔡九的統一命令下,加入勞作的隊伍。
年輕的婦女們裹著頭巾、有的甚至踩著小腳,走在滾燙的沙田中,賣力的將一車車糧食作物推進據點中,寬大的粗布麻衣罩在瘦小的身子上,即使衣服被汗水打濕,隔著寬大、不合身的衣服,婦女們也不用擔心走光的風險。
受到傳統文化影響,華人社會風氣偏於保守,在滿清統治下的大陸地區尤其如此,
十九世紀中葉之前,華人女性出國下南洋,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事。在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裡,男人是主要勞動力和家庭的支柱,承擔起整個家庭經濟生活的重擔。婦女沒有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但是,她們仍然需要承擔著不下於男性的責任,農村婦女們整天不辭辛勞地在田頭勞作,日曬雨淋,早出晚歸,還要拖家帶兒。而且更加嚴重的是,清朝政府曆來禁止婦女出洋,誰敢冒犯,一旦抓獲,定究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