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支那殖民政府三巨頭就解決安南問題互相交換了意見,隨後達成了共識,決定
實行雙管齊下、兩路出擊的計劃,
即由利士比率領7艘艦艇和1000名法國陸戰隊士兵攻取順化,波滑率2000餘法國士兵、600名阿爾及利亞士兵、1700名安南土著士兵攻打南洋軍團和黃佐炎防守的北阪各地區。
吸取李維業輕敵大意、全軍覆沒的教訓,波滑在對南洋軍團占據的各省份發動進攻之前,不斷派出小股兵力試探南洋軍團的兵力部署情況。
如五月四日,有法國士兵駕駛武裝輪船三艘,三枝桅者一艘,枝半桅者二艘,駛進山西省下轄的瑞香社,南洋軍團有小型炮艇兩艘駐防該處,登即開炮轟擊。炮艇排水量隻有一百五十噸,炮位不大,隻有一百斤,連發五發炮彈,擊中三桅船頭板片,擊傷法國士兵三人,剩餘船隻倉皇逃竄。
九日,又有輪船三枝桅三艘上駛,直薄山西
省下轄丹鳳口,安南百姓人心驚慌,很多人害怕法軍禍害,攜家帶口向河內等地區遷移。
十日,法人輪船二艘上駛,欲犯山西
省城。華軍截擊於上池社,其船隻到左鳳即行折回。
五月十五日清晨,探報法人由南阪出隊來犯,其眾不過五百名,多係客勇、教民,法兵絕少。華軍派四連出外,分途埋伏,而以勁旅趕先迎誘,後率三連五百餘眾,正麵迎擊,殲敵四百人,餘眾狼狽逃竄。
經過幾次這樣的試探後,波滑對南洋軍團的防備和戰鬥力有所了解。
五月十八日,波滑向政府法國報告南洋軍團防禦陣地的情況稱:“敵人的南部防線自河內省起,經興安省、太平省、海防市為一弧形防線,北部防線自太原省至北乾省、諒山省。在河內、海防兩地,有多處軍事堡壘,四周圍有戰壕、隔離牆,沿海和沿河地區設置炮台,可朝沿河行駛的炮艦進行炮擊。
從寧平到河內的路況極好,完全可以通行。從南寧到河內的公路雖稍差,但亦可通行,其他公路路質較差,但亦並非不能通行...……”波滑認為他手中目前掌握的兵力不足以在作戰中穩操勝券,還需要一些時間來作準備。但是,為報複心理所激動的孤拔對他的這種行為不滿,他向波滑指出:“我們猶豫不決的態度,長期呆在柵欄和壕溝後麵按兵不動,給我們因為河內的不幸事件,已經受到嚴重破壞的威望帶來極大的損害;任何推遲向前挺進都會被我們的敵人視為一種軟弱無力的跡象,我懇求將軍要加快奪回河內城的計劃,以挽回交趾支那總督府在歐洲的聲譽和形象。”
由於受到這樣的壓力,波滑隻得承諾,在第二批就近支援的1700名非洲殖民軍團抵達安南以後,立刻恢複對安南北部地區的攻勢。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