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北飛,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冰雪堆積了一年又一年,南部亞寒帶地區的高大喬木換了一件又一件綠色的新裝,而在滾滾歲月年輪的推動下,嶄新的漢帝國也以它特有的姿態,快速成長著。
1868—1875年間,本土地區,初級學堂適齡兒童入學率為百分之四十三,中級學堂適齡學生入學率百分之十二,高等院校適齡學生入學率百分之零點三。
1875—1880年,初級學堂,適齡兒童入學率百分之六十七,中級學堂入學率百分之三十一,高等院校入學率百分之一點二。
1880—1885年間,初級學堂,適齡兒童入學率百分之八十五,中級學堂適齡學生入學率百分之四十一。高等院校入學率百分之二點四。
1885—1889年間,初級學堂,適齡兒童入學率百分之九十三,中級學堂入學率百分之四十七。高等院校入學率百分之三點七。
經過二十一年的持續性發展,國民教育方麵,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本土新生兒完成了初級教育,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數,也在按照一個穩固的數值,逐年增加。
1882年以前的十四年間,向海外派遣留學生,是政府培養高校人才的主要方式,長安大學、
國立醫科大學、國立南華大學、帝國理工大學、鬆江大學長安工業大學、陸軍軍官學院、海軍軍官學院
一共五所理工科類高等院校,一所醫藥類專業大學,兩所陸海軍軍官學校,也以學校派遣的方式,將優秀的學生派往海外,采用2+3的聯合培養模式,即在本土高等院校接受兩年的教育,然後再經過學校推薦,以交換生的身份,繼續教授三年的海外教育。
2+3模式意味著學生要多接受一年的高等院校教育,不過多付出一年的學校努力,歸國後,這些學生中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會進入國家科研機構、國營鋼鐵聯合企業、電氣、化工企業等機構。擔任助理研究院、或者見習工程師等高待遇職位,
而剩下來的約百分之四十的學生,經過政府考核和篩選後,將分彆進入高等學校、中等學校,政府技術管理機關等機構,繼續發揮本專業特長,為國家教育和行政建設做出相應的貢獻。
1882年之後,隨著歸國留學生數量的逐年增加,中級院校和高等院校的辦學條件和教學能夠得到極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