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高等教育發展(2 / 2)

1884年5月,鬆州州政府向教育部申請籌辦鬆州州立大學,9月,經過教育部派出人員的實地考核和政府內部審理通過,坐落於鬆州首府,同時也是接受中央政府直轄的鬆江府第二所高等院校,鬆州州立大學宣告成立。

受鬆州州立大學成立影響,揚州、洛州、吳州、江州、淮陽府等地方州府政府,紛紛加快籌辦本土高等院校的腳步,

至1986年1月初,經過中央政府審核,吳州州立大學、揚州州立大學、洛州州立大學、魏州州立大學、淮陽大學、、新京大學雲州州立大學、江州州立大學、光州州立大學、楚州州立大學、晉州州立大學等十一所地方高等院校相繼成立招生,而經過大學擴建風潮後,

本土總共擁有20所高等院校,其中長安大學、鬆江大學、陸軍軍官學校等八所老牌名校為重點建設高校,接受教育部統一管理,教育經費直接由教育部和政府財政部分批撥放。

由於建校時間較早,擁有與海外高校在教師、學生等多個層次的學術交流、合作經驗,八所老牌高校得到了相比普通州立院校更加充裕的教育經費,同時其教師團隊和學生生源質量,也比普通州立院校完高出不少。

高等教育不同於普通的初級教育和中級教育,受限於教師團隊和生源質量的問題,即使時間發展到1889年,八所老牌名校加上十二所創建時間稍晚的州立院校,適齡青年的高等院校入學率也隻是緩慢增長至百分之三點七,這個數據也即意味著,一百名適齡青年中,平均隻有三點七人有機會進入高等院校,接受大學教育。

要知道,1889年初,本土出生的第一代新生兒,年齡最大的已經有二十一歲,而這一階段的適齡青年中,本土出生的學生人數,已經占到近四分之一的比例,基本接受初級教育,一半以上接受中級教育的本土適齡青年,絕大部分沒能通過高等院校入學考試,則從另一個側麵反應出高等教育的稀缺性,想要獲得高質量的高等院校畢業生,僅僅依靠十年、二十年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

接受高等院校的珍貴性,尤其是獲取進入八所老牌高等院校帶來的社會地位提高,吸引了大量有誌於科技知識學習的青年學生,他們或是在本地州府刻苦讀書,然後參與全國統一組織的高等院校升學考試,或者是在高等院校入學考試中取得相對不錯的成績,同時對自身能力抱有信心,然後再自主參加八所老牌高校組織的特殊理工學科招生考試。

廣受本土國民關注的高等院校入學考慮,其錄取率雖然不能與科舉考試錄用的進士比例相比,但是一朝進入高等院校就讀,四年學成畢業後獲得的高社會地位工作,還是讓深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影響的普通華人百姓們,把讀書上大學,當做最有出息的門路。

1889年1月份,最新一份人口統計數據出爐,本土人口數量達到1742萬,

而與此對應的本土高等院校新生數量,也達到2.6萬人。

2.6萬名高校新生,撒到廣袤的國土上,也隻不過占據總人口的千分之一點四八,和進行全麵工業化,所需要的大量高端技術人才相比,差距仍然十分巨大,但是2.6萬新生畢竟是本土高等院校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持之以恒,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一直不間斷的發展下去,漢國本土培養的高端技術人才,未嘗沒有與英、德、美、法四國一較高下的機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