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德國人 二(1 / 2)

漢國、德國兩方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年增長,德國資本在漢國本土也受到政府的歡迎和支持,但是,受限於兩國之間的國力差距和華人族群在西方主導的國際社會中的弱勢地位,兩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並不是完全平等的。

擁有德國背景的鋼鐵、機械、車床製造等重工業產品獲準進入南美漢國本土市場,而漢國方麵的優勢產業,比如化工、電力、醫藥等領域產品,卻遭受不同程度的限製,難以獲得與德國商品同等的待遇。

除去工業和經濟貿易領域的不平等,在世界政治外交領域中,漢國也遭受了不平等的對待。

1884年柏林會議,德國作為主辦國,以出賣漢國在剛果河流域的殖民利益為籌碼,利用歐洲諸國在非洲地區的殖民矛盾,為德國自己的殖民事業竊取好處。

國家間的合作和交流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之上的,漢國和德國最初也是因為利益締結了經濟合作,但是,即便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以徐之宣等人為代表的少壯派軍人,仍然不能原諒德國人的背叛,沒錯,在徐之宣眼中,德國人在柏林會議中的表現,就是對漢國、德國友誼的背叛,是一種令人不恥的行為。

漢國方麵雖然從德國人手中購買了急需的工業設備,利用聘請的德國技術人員、專家,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但是這一切的背後,都是漢國全體國民用辛勤勞作賺到的金錢換來的,德國人並沒有看到友誼的麵子上,免去漢國購買機械和聘請技術人員的花費。

不提國家間的友誼,在私人方麵上,漢國皇帝李明遠先後挽救了德國皇子和德國現任皇帝腓特烈三世的性命,以私人感情而言,德國皇室欠了漢國皇室的恩情,可是麵對漢國皇室的恩情,德國人做出的實質性回應卻非常有限。

增加漢國留學生數量、加強兩國間在新興領域的合作,德國皇室雖然打著兩國皇室友誼的名號實行這兩種政策,但是促使德國人這樣做的主要原因,依舊是其中蘊涵的對德國方麵的好處。

柏林會議雖然過去近五年時間,但是柏林會議的影響卻依舊沒有消散,一場由歐洲列強主導的殖民地瓜分利益,讓漢國國民們認清了歐洲列強的本質,很多原本因為漢德兩國合作,而對德國產生好感的國民、軍人,也在感受到恥辱之後,學會了理智看待本國與西方諸國的合作。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相繼體會到排華風潮和柏林會議顯露出的西方國家真實麵目後,殘存在徐之宣身上的少許東方儒家思想徹底消失不見!

唯有國家強大,方能贏得西方國家的尊重,柏林會議強加在南美漢國國民身上的屈辱,也唯有用軍人的鐵血和英勇洗刷!

心中壓抑著一種雪恥的血氣,因此,在陪同德國軍官教導團前往新京府的整個過程中,徐之宣雖然臉上保持著對德國人的尊重和禮儀,但是卻一直沒有在除軍事和軍工技術以外的領域中,主動與他們交談。…………

1889年4月2日,經曆一周跋涉,德國軍官教導團團長和德國駐漢國公使羅伯茨男爵如期抵達新京府。

在新京府舊時的皇宮內,德國公使羅伯茨男爵開口第一件事情便是就五年前的柏林會議,對漢國方麵做出解釋:“在舉行柏林會議之前,威廉一世陛下和俾斯麥首相閣下,都希望邀請漢國和漢皇陛下作為非洲地區利益相關國代表,派出外交使團,到柏林參與會議,但是,因為英國、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四國的強烈反對,威廉一世陛下和俾斯麥首相閣下不得已放棄了邀請漢國代表參會的計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