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學霸的黑科技時代最新章節!
未來糧食工廠並沒有因為對媒體的開放而停止生產,工廠內部的小環境—空氣溫度、濕度、通風等能夠完全達到大米的生長要求。
記者們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陸陸續續進入工廠,當親眼看到一個個巨大的玻璃容器矗立在工廠內部排架上時,不由得發出了驚歎之聲。
有些人雖然在新聞上看到過對盤古科技培養肉的報道,也了解過培養性食品的生產流程。
但是新聞媒體報道是一回事,自己親眼看到又是另一回事。
“這才是未來化的糧食生產工廠!”心浪的記者不停得對著玻璃容器拍照,不斷地感歎道。
“將夏天農戶在田間辛勤的勞作和未來糧食工廠作對比,盤古科技的確
又改變了一個行業。”
“我來科普下背景,不然你們會覺得盤古科技做農業會來得這麼突然。半年前盤古科技就已經開始生產培養大米、培養肉等一係列培養型食品,並且在自家公司的食堂開賣。
這一次這樣突然大規模的擴大糧食生產,主要還是受到夏國糧食預期欠收的影響。往深處我們就不說了,大家可以了解夏國糧食產量、糧食價格和世界糧食產量,價格的關係,盤古科技這一次是為了穩定夏國的糧食價格,穩定夏國的物價,同時也是將咱們自己的飯碗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將是一次偉大的變革。”
歐洲,路透社的記者根本不敢相信,因為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在如此小的麵積收獲這麼多的糧食,在技術上來講實在是太難了。
歐洲的農業學家一直以來都在尋求對糧食的無土培養。技術上來說,這完全成熟的,但是產量和生產時間完美沒有辦法和盤古科技相比。
歐洲不少農業實驗室也在做類似的實驗,培養土豆,培養小麥等等,產量達不到要求不說,成本還高。
因此,除非是航空航天和極端實驗要求以外,歐洲的實驗是沒有任何普及價值。
植物的生長是有周期性的,而通過細胞表達的方式,讓水稻的細胞定向表達為大米,並且速度奇快。
路透社不相信,認為夏國實在作假,他們想到了過去夏國一些地方為了宣傳糧食的產量高,將附近是多畝地的糧食都堆積在一塊田裡算一塊田的產量。
這一次盤古科技的未來農業工廠是否會這樣做?
路透社的記者當即就提出了疑問,說道:“我們沒有看到糧食生產的整個過程,怎麼能夠確認你們工廠生產糧食的真實性?在這樣小一個車間,十天就能夠產生十多噸的糧食在技術上是不能夠實現的。”
盤古科技的技術員微笑著看著路透社的記者,回答道:“一百年前,人們認為登上月球也是不可能的。“
盤古科技技術員這樣的回複在記者們看來更像是強詞奪理,大家需要的是更有說服力的證明。
技術員小張稍後說道:“大家請稍安勿躁,工廠開展了一次生態體驗活動,要是大家願意,可以在未來糧食工廠進行為期十天的拍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