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和等西方媒體用鏡頭記錄下糧食生產的神奇過程。
這些媒體的記者們看到過夏國媒體對盤古科技糧食工廠的報道,那還還認為盤古科技是在吹牛。
如今實施擺在眼前,這一個個的培養罐說明了一切。
《紐約時報》的記者一開始還認為盤古科技是造假,但是整個工廠區有數萬個這樣的罐子這也是造假?
如果數萬個這樣的罐子是造假,那麼盤古科技對南安非不遺餘力的糧食資源不會是造假了吧?
在前往南安非之前,《紐約時報》的記者就計算過一個簡單的數學題。
這近一年來,根據南安非官方的統計,盤古科技已經援助南安非500萬噸糧食,如果全部是小麥,那麼按照米國小麥的價格,盤古科技已經援助11億米刀,這是真金白銀的援助!
而500萬噸糧食的援助,已經超過了一些歐洲小國家整個國家全年的糧食產量。
可怕的科技!
整個參觀過程,西方的媒體都是沉默不語,他們感受到了盤古科技的強大!這種強大已經超越了西方人對科技的認知。
糧食的生產,不需要土地,不需要漫長的生長時間,短短的十天,十天遠遠不斷的糧食就能生產出來。
再做一個簡單的計算,要是盤古科技多建造幾處糧食生產工廠,那麼就可以滿足全世界對糧食的需求。
米國當初說控製全球糧食的產量或許隻是遙遠的計劃,但是盤古科技完全能將其實現。
聯合國計劃署的工作人員們參觀之後相當滿意,署長希蘭先生甚至非常激動。
作為計劃署的掌門人,希蘭雖然是米國人,但是他完全沒有米國政客的功利心,他從事全球糧食安全二十多年,唯一的目的就是讓全球饑餓的人能夠吃飽飯。
為了這個目的,希蘭先生就算犧牲自己也在所不辭。
蕭銘從希蘭的生活看到了國際主義精神,他很是欣慰在如此複雜的地緣鬥爭中,還有這樣可貴的精神存在。
參觀的最後,希蘭在工廠的門口發表演講。
他說道:“在這裡,我代表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和全球的貧窮人口對盤古科技表示感謝。”
希蘭當著全球媒體的麵談論道:“過去我們對貧窮人口的援助是不可再生的,我們援助他們一百噸,一百噸吃完之後就沒有了。如今我們援助他們一處桑田糧食工廠,這裡將會遠遠不斷產生糧食供給他們。”
希蘭看著身邊的蕭銘,十分懇切地說道:“人類的最美好的設想裡,我們時常幻想著能夠拯救世界的英雄。我從事全球糧食安全工作幾十年,也渴望自己能夠成為全球貧民的英雄。如今,英雄就站在我身邊,蕭銘先生將讓全球人口都能達到溫飽線變得可能,他就是貧民們心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