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江城的能源問題(2 / 2)

氚和氚發生核聚變生成氦4。

以一個氚原子和一個氘原子發生核聚變為粒子。

氘的相對分子質量為m1=2.014u,氚為m2=3.016u,氦為m3=4.002u,中子質量為m4=1.008u。

那麼m=m1+m2-m3-m4=0.018884u。

按照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核聚變產生的能量為17.59MeV(兆電子伏特)。

而通過核裂變,以鈾235為例子,一個鈾原子發生核裂變產生的能量為17.6Mev。

表麵上一個鈾核裂變產生的能量比氚和氘核聚變的多,但是平均到每個核子產生的能量,氚氘聚變就是鈾裂變的4倍。

再具體到一個完整的核電站,可控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將比核裂變產生的能量多,核材料用料少,核電站的占地麵積也小。

未來在全球,隻需要在特定的幾個地方建設可控核聚變電廠,所產生的電能全部注入核電池中,這些能源將滿足全球所有人的需求,1千克氫核聚變釋放的能量約為6300000億焦爾,相當於2萬噸標準煤。也會實現真正的能源清潔化。

蕭銘再次談道理念中的綠色城市的建設。“江城屬於內陸城市,我們的能源主要來源於火電和水電,其中水電的占比也不算高,我們都項目有推廣意義。”

大學時期,在《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這門課上,蕭銘和任課老師的態度是一致的,在特殊的能源需求時間段,水電發展必須經曆的過程,但是兩人不讚成長期持續發展水電。

在目前的經濟條件下,水電能夠給人類能源很好的補充,修建大壩也能夠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肯定是利大於弊。但是在主要河道上修建大壩,將自然形成的河流攔腰閘斷對上遊節流,這對生態和地質的影響是無法估算的。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長遠一點,一百年或者一千年,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就難以確定了。

以我們目前的認知,很難去談論水電對未來地質生態的影響是好還是壞,但是大自然經過幾萬甚至幾萬百萬年形成的地貌,形成的穩定係統,最好還是不要去進行大規模的更改。

“這幾年來,因為盤古科集團的興起帶動了新興科技產業鏈,江城在市內也關掉了許多汙染較為嚴重的企業,江城的空氣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這種改善力度遠遠不夠。”

“一到冬天,江城的霧霾天還是多於晴天,空氣質量為優質的天數還是少數,這是為什麼呢?說到底還是江城對火電能源的依賴問題。”

以火電為主的江城,在五十公裡外的郊縣就有一個大型的火電廠,該電廠輸出的電力占據江城需求電力的60%以上,在江城四周的縣、市,還遍布了大大小小的各類火電廠。這些火電廠供應著江城城市的發展和市民的日常生活。

大型火電廠的汙染已經在可控範圍內,但是小型火電廠可就沒有那麼守規矩了。

偌大的江城,還真的一時半會兒無法擺脫對小型火電廠的依賴。

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火電廠,是江城空氣的汙染源之一。

“我們的盤古科技園區,可以首先改變能源結構,放棄利用火力電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