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前朝——胡虜們不講究,強迫灶戶不眠不休煎鹽,攤派老百姓賣兒賣女高價買鹽,因此逼反了百姓,湧出一批販鹽的豪傑。
天下大亂,出身貧苦的太.祖皇帝成了最後的勝利者。
鹽引大賣特賣,鹽的數量卻是定的,時至今日,拿到鹽引,能不能支到鹽看自己的本事。
林家雖沒有通天靠山,也自有自己的辦法。
林老爺身段足夠靈活,與一眾衙門的吏員交好,並在打點了一應衙門後,深紮鹽場。林幼荀的大丫鬟平珊嫁的譚念七,便是在灶戶中一呼百應的廒商。
譚念七交遊廣闊,林幼荀不顧林老爺肉疼,命他聯絡交好鹽場的總催,鹽課司大使、副使,巡檢司巡檢、副巡檢,衛所千戶、百戶等地頭蛇。大把的銀子灑出去,林家鹽號支鹽一路暢通。
鹽商暴利,林幼荀舍得與人分潤。
即便如此,林家鹽號裡還壓著不少鹽引。
按說不必著急買今年的新引。
但林幼荀沒有回絕,她起身向汪太太福了一福,“請太太賜教。”
汪太太連忙挽起林幼荀,向亭外看了看,才壓著聲音神秘地說:“京城來消息,前年、去年鹽引淤積,今年有人上疏出了個法子,買一正鹽引配二餘鹽引,皇爺……準了。消息還沒傳到揚州。”
這真是個大人情。
正鹽要守著等著,餘鹽先到先得。
所謂正鹽,朝廷規定每一灶丁每年的製鹽歲額是十六小引,一小引是兩百斤,超過歲額的鹽便是餘鹽。
無論是正鹽還是餘鹽,灶戶都不能私下買賣,否則就是販賣私鹽。
正鹽是灶戶的定額,交售鹽場的價格極為低廉,正鹽鹽引的價格也相對便宜。
鹽場收儲灶戶餘鹽的價格,數倍於正鹽。故而鹽商買餘鹽的價格也貴。
但現實是正鹽要等,餘鹽交了銀子就能買。
鹽商爭著搶著買餘鹽,相比於販鹽的暴利,餘鹽貴的那點錢不值一提。
大家都知道的好處,餘鹽不是想買就能買。
如今朝廷出了新的理鹽的法子,一正引配二餘引,像汪家這些提前得知消息的巨商富賈便能吃到第一口肥肉。
汪太太給林幼荀的人情,是真金白銀的大人情。
平白無故的,汪家為何要給她這般好處?
汪太太一句話為林幼荀解了疑惑。
“林小姐,你是個有福的孩子。祁四公子和那些官宦名門的貴公子不一樣,真真是個光風霽月的君子。”
原來鹽商再有錢,在高官大僚麵前難免氣短,汪老爺憋著一口氣,要家裡的兒子讀書考科舉。
汪老爺廣納姬妾,生了十多個兒子。
汪太太生的嫡出三少爺,有讀書天分、心氣又高,不滿足於跟著他爹花大銀子請來的先生讀家塾,而是想法設法進了應天府有名的書院。
這家書院是由當朝名士——兩榜進士、曾任南直隸提學副使的大儒建造的,入書院的都是從應天府下轄十四府、縣挑選出的優秀士子。
能進書院,汪三少爺先是欣喜若狂,沒多久就備受打擊、痛苦不堪。
年少才高的士子個個恃才傲世,且其中不乏官宦子弟。汪三少爺在一眾兄弟中鶴立雞群,在這麼一群少年士子中,灰頭土臉、暗淡無光。
自小眾星捧月的汪三少爺哪受的了這個,越是無人搭理,他越要出風頭,汪家最不缺的是銀子,汪三少爺便在書院裡處處彰顯豪富。
汪三少爺這一屢試不爽的招數,後來讓他毀的腸子都青了。
講學的名士本就以剛直執拗、敢於擔當聞名朝野,聽他講學的士子有樣學樣,即便家境貧寒的亦孤高清傲,更何況不少是官宦子弟。
原本隻是無人搭理,這下好了,人人側目。
一天,溽暑炎熱,書院裡風頭最盛的幾名士子在亭子裡納涼吃瓜,汪三少爺鼓足勇氣進了亭子。
恰巧幾隻蒼蠅飛進亭子,嗡嗡亂飛。
有一士子瞥了眼汪三少爺,揮起扇子趕蒼蠅,冷笑:“這種醜陋的東西,是從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