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兆靈可不知道, 因為陳國光的一篇文章,自己又把姚素香的肺管子戳了個嗚吱漏風,依然四平八穩地過著她雞零狗碎的安逸小日子。
一晃眼間, 九月的寒露過了, 十月的霜降也過了,田間地頭,晚玉米、晚稻等細糧,都已經收獲歸倉, 隻剩下少部分的紅薯雜糧, 還在地裡等著最後的安排。
看著倉庫裡壘得高高的糧垛,隊裡人人都像坐在雲彩上似的, 按照跛大爺金水爺這些老爺子的說法:“隻要腳手勤, 遍地是黃金, 老天爺也向著××黨和勤快人咧!”
糧食入庫,離分糧自然也就不遠了, 而這也正是大家最盼的,原本昨天晚上,開社員大會時,楊福全在最後就宣布了:“各家的工分,已經算好了, 明天晚上, 各家就帶上家夥什, 來倉庫分穀子!”
奈何,正所謂“好事多磨”,這不,今兒天公不作美,一大早, 又劈裡啪啦地下起了箭雨,外麵的水花一窩一窩的,自然又是歇工的一天,且看這個情況,今晚的分糧,估計又要推遲了。
不用出工挖紅薯,蘇兆靈忙活完家務事,便吭哧吭哧地窩在廚房裡,給家裡的小豬仔弄石灰石粉。
畢竟,人家“萬能”小冊子都說了:“應在豬的日糧中,適當補充食鹽、骨粉、石灰石粉、石膏、蛋殼粉、紅土等礦物質飼料,尤其是仔豬和種公豬。”
石灰石粉是補鈣的,這年頭,石灰石都是燒窯才能有的,蘇兆靈手上這些,是上次做土農藥剩下的,數量不多,但也足夠了。
想到自家小豬仔,蘇兆靈又樂了。
實踐證明,小冊子裡的發酵飼料,果然如它所描寫的一般,“豬愛吃,長膘快”。
有飼料的加持,加上又被傅敬泰這個小騸匠一刀片子,“快、狠、準”地劁去了子孫根,他們家那頭吃得噴香,又脫離了“低級趣味”的小豬仔,每天隻曉得吃喝拉撒外加哼哼大睡,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蹭蹭蹭快速長膘。
他們家三叔公見了,都笑嗬嗬地難得吊了一回“書袋”。
“我們這些老古板,以前還覺得學那些個啥子科學文化,莫有用,這思想,真是落後囉,跟不上革命形勢囉……難怪廣播裡整天說,要大搞啥子群眾性的科學實驗活動,堅持用科學方法窮養豬,瞧你這豬養的,哩直流油的,看著明年這個時候,就能吃上肥豬肉了,要是按照我們老法子來養,豬尿泡都吃不上囉……”
彼時的蘇兆靈:“嗬嗬!”
閒話扯回,且說,蘇兆靈正把石灰石搗成栗子大的小塊,放在石碾中攤平,繼續加水碾壓呢,院子裡有動靜傳了進來,是兆康歡快的聲音。
要說三叔公是難得一回吊書袋,兆康則是日常的“順口溜”小達人,這會兒也是如此,隻聽他叭叭叭地高聲道:“大雨嘩嘩下,北京來電話,喊我去當兵,我還沒長大,嘿~喲~誒,二姐,我們回來了!”
蘇兆靈嘴角微勾,眼睛裡滿是笑意,這個整天嘰嘰喳喳,比麻雀還聒噪的臭小子喲!
不等蘇兆靈起身,轉眼間,戴著鬥笠披著蓑衣的兆康和兆蕊就出現在了廚房門口,兩人手裡還分彆拎著一串用草繩捆著的毛蟹,小臉蛋上塗抹著開心的炫耀微笑。
“二姐,你看,這是我們今天的收獲,嘻嘻!”
蘇兆靈看著那兩串毛蟹,原本的笑容隱了下去,頗有些無奈。
*
本地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蟹子過河,全村忙活。”
這段時間,正是毛蟹盛產旺期,個頭又大又肥,爬起來嘩啦嘩啦響,壯觀得很。
隊裡家家戶戶每天晚上都會派出主力乾將,左手簞籃,右手風燈,到河裡蘆蕩溝裡稻田埂岸邊四處“打遊擊”捉蟹,蘇兆靈第一次去湊熱鬨時,聽著月光下那彷如下著急雨似的刷刷聲,簡直大開眼界,心裡“哇哇哇”的驚歎聲,從頭到尾就沒停過。
兆康他們這群小屁孩彆看年紀不大,捉毛蟹也不含糊,每天放學後,就從下遊往上遊溯溪,一塊塊石頭扳開來找,往往都不會落空,運氣爆棚的時候,一塊石頭縫裡,還能找出五六隻毛蟹來,收獲滿滿,待隔過兩天又去翻,嗬,又是好幾隻,幾乎捕之不絕,讓人上頭得很!
隊裡人吃毛蟹,多是狠狠心,挖一勺子豬油,或炒或炸,再蘸上辣椒,齊活。
蘇家以前也是如此,而在蘇兆靈上回拿了傅敬橋送過來的米酒,做了一次醉毛蟹後,除了郵寄給傅敬疆的那份兒,家裡人的牙祭自然也是少不了,這下子,算是把一家人吃毛蟹的味蕾給刺激開了,不說蘇兆安,就是兆康,捉毛蟹的勁頭兒都更足了,家裡如今的幾個小甕,都被拿來醃了毛蟹,就放在鍋台旮旯裡。
隻是吧,這勁頭兒太足了,也不好。
都說“早看東南黑,雨勢午前急”,雖然這會兒的雨勢,確實是比早上小了許多,但蘇兆靈還是一臉的嚴肅樣,尤其是看向兆康時,眼神還帶著電,不用想也知道,肯定又是這個臭小子帶的壞頭。
她早上送雙胞胎出門上學時,明明特意叮囑過兩人:“今天下雨,河邊路滑不安全,放學後,就直接回家,不要再去河邊捉毛蟹了!”
彼時,兩人答應得好好的,可這會兒看來,答應了個寂寞喲!
雙胞胎放下手裡的毛蟹,很利索地脫下了鬥笠蓑衣,掛在牆上放好,感受到自家二姐的低氣壓,兆蕊有些惴惴的小心虛,兆康卻是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嘿嘿嘿地湊上來,理直氣壯地給蘇兆靈做解釋。
“我們是跟著方老師一起回來的,就在河岸邊隨意扳了扳石頭,就找到了這麼些,沒有往溝溝裡走,對了——”
兆康忽然抬高了聲音,一臉興奮又自豪地道:“方老師跟我們說,他在報紙上,看到你了呢,還說了啥子,無產階級的科學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