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章 打道回府(2 / 2)

話雖是這般說,不過他的眼裡全都是笑意,顯然與他們說笑慣了的。

顧四故作正經地問他,“沈二公子,你在這船上做甚?”

沈二哥兒雖與他們相熟,可是也知小娘子的聲譽不能有汙,故而這會兒並沒有在大庭廣眾之下說實話,反而尋了個由頭,一臉認真地說道:“我那出嫁的姐姐回來探親,想念柳河風光了,我親帶了她來瞧瞧,你們做甚像個多話的鸚哥兒?”

相看這樣的事不能隨隨便便拿出來說,成與不成都有影響的。

一聽說是沈二哥兒的姐姐,幾個公子哥兒俱都沒有了興趣,草草“哦”了一聲,顧四便說道:“替咱們與姐姐道個好,咱們就不進去見了!”

說罷,這通體詩歌的大船便慢慢走遠了,人家要陪姐姐,他們總不好沒有眼力見兒,巴巴兒地上去。

船艙內的惠姐兒聽了一耳朵,見沈二哥兒替她遮掩,便心裡鬆了一口氣,手心一鬆,把那握得皺皺巴巴的帕子放下。

“多謝沈二哥兒。”惠姐兒說,對於沈二哥兒的印象又好了些許,她第一回見沈二哥兒,覺得他過於貌美,甚為不喜,可是如今瞧著,倒也有幾分細心與體貼。

就是不知道能維持多久。

沈二哥兒複又坐到惠姐兒對麵,歉意地說道:“嚇到你了罷?他們就是這樣,沒有惡意的,隻不過往常與我頑慣了,沒恁多規矩。”

惠姐兒搖了搖頭,說道:“還好。你與他們感情好麽?”她眉心微皺,實在是有些害怕,沈二哥兒會不會是……

“都是兄弟之情。”沈二哥兒顯然知道惠姐兒在擔憂甚麽,替她倒了茶,這才坦坦蕩蕩地問道:“你是怕我喜愛郎君哥兒?”

惠姐兒紅了臉,沒有料到沈二哥兒居然大膽至此,這樣的話都直接說出來。雖覺得羞澀,可是她卻豎起耳朵,像隻進食的兔兒聽風吹草動一般,聽著沈二哥兒說的一字一句。

“不怕與你說實話,我這幾年因著容貌,也很是受了一些非議,可我的的確確,與哥兒隻有兄弟之情。”沈二哥兒的行事做派倒完

全與長相不同,可見,以貌取人是不對的。

惠姐兒聽了,卻沒有表態,嘴上說的麽,自然是好聽,誰知道背地裡的做派如何?她已經打定主意,等相看結束了,回去便讓竹清帶幾個人,好好在這宜州打聽一番,看看沈二哥兒到底是不是表裡如一。

若是從一開始便是騙她們家的,她自然是可以捏著他的把柄,推拒了這門親。

沈二哥兒見惠姐兒神態,也沒有說甚麽,隻與她又聊了一些詩詞歌賦,見她對答如流,甚至能提出自個的見解,不由得誇讚道:“九娘子聰慧博識,真乃知音。”

惠姐兒有些詫異,“尋常的哥兒對詩詞對不過我,便都惱怒,你好似還很高興。”

“如此,便可令我醍醐灌頂,有了新的體會,為何要惱怒?因你是個小娘子?斷沒有這樣的道理,學識從不看男女,隻看個人。”沈二哥兒眼睛亮晶晶的,把自個心裡的話都與惠姐兒說了。

這番話倒是教薑九娘子內心觸動,難得的,她遇見了一個知禮又不迂腐的哥兒。

或許嫁與他,是個不錯的選擇。

陪著惠姐兒在裡頭的奶媽媽笑了,喲,沈二哥兒這般妥帖,真是再好不過了。

兩人出來的時間不短,不多時,竹清就與薑九娘子回去了。

午膳也是在這個酒樓用,她們丫鬟婆子們也備了宴席,初月讓竹清先去用,“竹清姐姐去罷,我伺候九娘子,早去的飯菜更好些。”

“行。”受了初月的好意,竹清去了。

桌上,竹清坐在正上首,劉夫人身邊的大丫鬟也隻坐在她的兩邊。

“竹清姐姐喝茶。”劉夫人的丫鬟替她倒了茶,本來該是喝酒的,不過當差麽,以茶代酒。

“我敬各位。”竹清喝罷,動筷,她用了之後,其他人才陸陸續續用飯。

竹清無論是到薑家還是劉家,他們皆是知道她的身份的,現在可不興甚麽隱姓埋名的事,君不見去哪都要報上家門?

若是她隻是個普通的小丫鬟,人家把她放在眼裡才怪。

丫鬟婆子們沒有恁多規矩,一個個的邊吃邊聊著,有人問竹清,“竹清姐姐,盛京是不是真的繁華?我嫂嫂去過一趟盛京,回來與我說,與宜州真真兒是不一樣的。”

竹清撿了一些特色與

她們說了,末了似是不經意地說道:“宜州也不差啊,這兩天我也出來走動買禮品了。吃穿用度俱是清雅,這便是與盛京城最大的不同了。可見咱們的大人治理的宜州有多好。”

“不過,來宜州幾日了,我還不知道宜州有甚麽好東西,你們都與我說說,我好買了回去,分與同好。”

“宜州的好東西?嗯……旁的倒也罷了,隻一樣,可是咱們宜州最有名兒的。”

“甚?”竹清挑眉,就見那故作玄虛的婆子用筷箸點了點自個碗裡的米飯,說道:“這便是。”

“米飯?稻穀?”竹清琢磨。

“正是,自從咱們老爺在宜州上任,這連年產出的穀子數量比以往更多不說,品相也更好,哪怕單吃飯不吃菜,都能嚼兩碗下去。”

竹清用了兩口飯,細細品味,的確是發現這宜州米自帶一股清香,也不乾,水潤潤的。

這般吃著,就感覺比起商人送去盛京城的販賣的大米更加好吃。

這也是竹清疑惑不解的地方,要說是江南水鄉那些地方,稻穀比盛京城的好也就罷了,但是宜州不是啊,怎麼能比得上商人們精挑細選送去京城的糧食還要好?

真是奇了怪了。

還有……“這裡的穀物不賣的麽?我在京城好似沒有聽說過。”

“竹清姑娘有所不知,宜州種地產出來的穀物壓根兒不夠吃,原本是需要糧商從外頭運糧食過來賣的,自從咱們大人上任,糧食產量那是什麼高來著?”一個婆子捅了捅旁邊的婆子,那婆子立馬補充道:“節節攀高。”

“哦對對對,就是節節攀高,節節攀高。到了現在,那可是田地裡頭賣命的農家也能吃飽,安安穩穩的。”

“可是就這,也隻是將將夠吃罷了,若是賣,勢必是不夠的。咱們大人說了,宜州百姓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也合該落在自個的肚裡,便不許那些商人們來買糧。”婆子們七嘴八舌的,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員就這樣出現在眼前。

竹清前幾天聽了一嘴,說是劉大人能做到知州這個位置,也是憑著糧食產量增長不少當作政績的,故而劉大人很關心糧食,天天出去忙著視察。

且劉大人的後院隻有劉夫人一個,一個通房小娘都沒有,如此守貞。

從上到下,從裡到

</p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