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的知青團,人數著實不少。僅分到楊樹溝村的,男女都算上,就有總共十五個人呢。
據說公社前不久剛剛給各個生產大隊都開了會,讓好好招待這批誌願支援北大荒的知青,不能抱團欺負人家這些有知識、有文化的外來戶。
當然了,因為知青們以後都要紮根在村裡了,甚至連戶口和糧食關係,也都一塊兒遷過來了。以後不管是勞動、還是吃飯,都得跟村裡人,一樣待遇了。
不過,為了表達對這些舍棄了大城市裡的優越生活,懷抱一腔熱血和激情,投身到祖國的邊疆建設中來的有誌青年、兼文化人的歡迎態度,縣裡特彆批下來了一大批糧食,作為知青的口糧。
而且這個政策,會持續不止一年。
所以前麵也提到過,有些村民因為大隊決定給知青們單獨建立知青點,而感覺十分不爽倘若讓知青住到個人家裡,多少也能刮連點油水啊!
既然縣裡、公社,都明確地表達了歡迎的態度,那麼楊樹溝村生產大隊,當然不能落後。
宋三鬥跟幾個大隊乾部開了個小會,商量了一下,決定從兩件事入手。
其一就是給知青點的建築升升級。
當然,地窨子還是地窨子,隻是外圍的柵欄加固了一遍,而且地窨子上的棚頂上苫的茅草和堆的黑土,都又給補了一遍。
其二就是考慮到知青們初來乍到,很大可能會不適應用東北這嘎達的土灶,而知青們從家裡帶出來的乾糧,又肯定支撐不了多久。
村裡就決定,要先墊付一小部分糧食,讓老薑家和老何家的巧手媳婦兒們,做成耐儲存的乾糧,等知青到了就給他們按人頭發下去,好讓知青們有個緩衝和適應的時間。
何家那邊準備的是些啥,就不清楚了。
薑家這邊做的貼餅子、窩窩頭、野菜團子、三合麵蘿卜絲餅、黑麵饅頭、蘇子葉餑餑什麼的,全都攤開在案板上。
左一攤右一攤地,擺著放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直到晾乾了水汽,才分門彆類地、一樣一樣都裝進了布口袋裡。
薑家人其實也用粗糧替換了一部分細糧出來,但是薑家人到底還是比較有良心,替換的部分並不算太多。
最關鍵的一點是,這些乾糧的成品,形狀規整、大小一致、模樣精細,口感又都很好吃。
讓大家夥兒看了,隻會覺得薑家人的活兒乾得漂亮,而壓根兒不會去仔細計算,薑家人到底替換了多少糧食出來。
薑家人這邊剛剛忙活停當,就聽見院子外頭有人敲門,緊接著,鑼鼓聲和鞭炮聲也都響了起來。
原來去公社拉知青的騾車和拉糧食的牛車都已經回來了。
薑家人著急忙慌地趕緊把大門拉開,站在外頭敲門的原來是婦女主任彭春麗。
彭春麗剪著齊耳短發,眉目軒闊,性情爽朗,穿著一身勞動布的藍衣裳,一看就是個精神頭兒很足的能乾人兒。
見到來開門的是李蕎麥,彭春麗乾脆利落地拒絕了邀請她進屋坐坐、喝口水的客套話,而是脆生生地問道:
“薑二嫂,知青們已經到了村口了,你們這邊準備的乾糧都蒸出來沒?”
李蕎麥笑嗬嗬地答道:
“我辦事兒你還不放心?我這幾個妯娌乾活都麻利著哪!你看看,這一堆兒,這幾個麵口袋裡裝的都是,就等著知青來了!”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