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家本來就是楊樹溝村的坐地戶,在十裡八村的親戚朋友熟人之類的關係網,幾乎可以說是盤根錯節。再加上黑瞎子嶺這片地方,一貫有不大重視教育的風氣。
老何家擺明車馬,這麼一張羅,竟然真的拉過來一大批人來,態度明確地站在他們那一邊,堅決反對知青團在楊樹溝村辦學這個事兒。
知青團在楊樹溝村大多數村民社員們心裡,跟老薑家一樣,都是外來戶。不過老薑家好歹算是把家安在了楊樹溝村了,而知青團這幫大姑娘小夥子,明擺著就是一群從大城市來的嬌客。
能在楊樹溝村這山旮旯裡頭待上多久,還不知道呢。什麼時候拍拍屁股抬抬腿,人家就回城了。為了這幫人,得罪人多勢眾、勢力雄厚的老何家,實在是有些不上算。
至於老薑家麼俗話說得好,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把老薑家和老何家放在一塊兒堆兒一比,老薑家行事厚道,就是那可以得罪的君子。
而老何家,就是那睚眥必報的小人。
你要是敢惹到他們,回頭指不定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就給你背後捅刀子,腳下使絆子。
所以,該站在哪一邊,還用選麼?
除了少數幾戶實在心疼孩子去公社上學太受罪的人家,以及另外幾戶覺得自己家孩子十分聰明伶俐,長大了隻能種地太過可惜,對於改換門庭十分熱衷的人家之外,幾乎隻有老薑家還在堅定不移地站在知青團這邊。
最耐人尋味的是,一向說一不二,乾綱獨斷的大隊長宋三鬥,這回竟然罕見地沒有大手一揮就直接拍板,而是詭異地保持了沉默。
於是,在楊樹溝村辦學這件事,就幾乎無限期地擱置了起來。
薑英秀聽說了,心情有點低落。
整個農曆二月,大多數日子都過得平淡而又瑣碎,幾乎乏善可陳。
辦學的事情擱置下來了,分家的事情也隻是去大隊部立了文書。
然而天氣一天不轉暖,不化凍,就還是不能起房子。
老薑家的幾個房頭,就還得抬頭不見低頭見,見天兒地擠在同一個屋簷下,在同一口大鍋裡頭攪勺子。
薑英秀進了空間,空間裡倒是環境優美,令人心情愉悅。
然而,那兩扇推不開的門,依然還是不管怎麼用力都推不開。
最可恨的是,它們偏偏露出來兩條門縫,無時無刻不在撩撥薑英秀的好奇心。
暖玉山上的小豬羔們,又肥了一圈兒。
那隻毛色越來越溜光水滑的老母雞,下蛋也越發的勤快。
不過薑英秀這個外行搭起來的雞圈和豬圈,本來就不算怎麼結實,再加上小豬羔和老母雞堅持不懈的破壞,這會兒都已經有成了半開放式的了。
空間青青草地上,薑英秀之前種下的那些果樹,糧食作物,油料作物,幾乎每隔兩三天,就要成熟一波。
剛開始的時候,薑英秀還興奮地把它們分門彆類地收起來,漸漸地就懶得動彈了。
果子掉落在地,也顧不上撿,堆起來了一座又一座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