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寧予漢兒(1 / 2)

麵對高頤的直言勸諫,劉璋說出了他為什麼對南中如此料理的緣由,詳儘且清晰的道明了自家的態度,這是他的一貫作風,他不喜歡獨斷專行,於人於事,他更喜歡以理服人,讓對方心甘情願的接受下他的命令。

‘國家蒙塵,父兄之仇。’聞言高頤的麵色低沉了一些,對於劉璋所言以國仇家恨為先,南中之地隻要保持安穩即可,所以劉璋在南中施行以南人治理南中的政策。這樣一來,眼下的他對此就不好再說些什麼了。

事有輕重,人有緩急,在國仇家恨麵前,南中之地的事情,對於他的明公來說,的確不是怎麼重要了。

“不想明公誌在尊崇王室,故而不以區區南中為意。”高頤感歎了一聲,劉璋所圖甚大,不著眼於南中一隅之地,令他有些感慨。

一旁聽著劉璋和高頤言論的彭羕,眸子中不時有精光一閃而過,尤其在聽到劉璋欲圖解救天子、攘除奸凶的時候,他的眼睛更是放起了光來,一雙瞳孔澄亮無比。

從之前劉璋派人探查中原的局勢一事,他就知道麵前的明公胸襟甚大,不止包含了益州,而是著眼了天下。但劉璋具體的誌向他一直不得而知,畢竟他沒有問詢過,如今,從劉璋和高頤的對話中,他知曉了麵前明公的誌向,乃是如齊桓公、晉文公一般尊王攘夷,為天下霸主,或許還遠遠不止於此,他的明公不止滿足做齊桓公、晉文公這等的人物。

‘光武。’彭羕在心中默默念叨著這兩個字,現在宇內大亂,天下紛爭不休,和王莽篡權時候的天下局勢很像,這是一個出命世之才、天命之人的時代,將有人舉袂而起,興義兵,為國家討逆,安康天下,功成之後,以天下酬。

他的一雙眼睛死死的釘在劉璋的臉上,焉不知麵前的明公會不會是又一光武也,若是光武,他將攀龍附鳳,一躍飛天。

“明公所言甚為在理,今當領義兵,為國家討逆,豈能為南中所拌阻。”彭羕出席言明了他的態度,對劉璋施行的南中政策給予了支持。

對於高頤肯定的話語,以及彭羕略帶吹捧意味的話,劉璋麵色坦然不變的接了下來,他不假思索,對著高頤續而問到:“高卿在建寧郡待了不少年了,當知建寧郡是夷人多還是漢人多。”

“夷人多,大約人數數倍於漢人,南中自古為夷越的居所,漢人至此的時日稍淺,所以在人數上遠遠比不上夷人。”高頤脫口而出,紮根在建寧郡時日較長的他,對建寧郡的大小事宜、人口戶數是了然於胸的。

“如今的永昌郡太守呂昌和我說過,言是永昌郡漢、夷的比例大概在一比九、一比十左右。”劉璋拿出了一個案例和高頤的話相印證,並根據這個數據提出了問題:“高卿以為,南中之地,是漢人多有一些好,還是夷人多一些好。”

“自然是漢人多一些好。”高頤應聲作答,沒有任何的遲疑,劉璋問出的這個問題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漢兒知禮儀,懂廉恥,可載文,亦可載武,其中有一時之英傑,可安定南中。反觀夷人,不通禮義廉恥,父妻子繼、兄死娶嫂,無有上下父子尊卑,更是心性險惡,一味的依仗武力,好勇鬥狠,不尊王化,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強則叛逆,弱則跪服,似夷越之眾,不可令多加繁衍,否則早晚必為禍患。”

‘有點極端了。’聽著高頤講述著夷人的壞處,且高頤話裡話外透露著給夷人絕種的想法,讓劉璋想起了天生萬物以養夷、夷無一物以報天的說辭。

和高頤的想法有所不一樣,劉璋自覺的夷人多少有些價值,比如叛亂被擒的夷人可以修修城池、在山崖間開路,多少可以乾點臟活苦活,替漢人出點力。其次夷人雖然窮,但多少有些油水,可以榨上一榨,提供他日後征伐四方所需的錢糧財貨。

“如高卿所言,南中官府治下之人,一漢可以抵十夷,多上十個夷人不如多上一個漢人……故而,如今南中的第一要務,乃是用夏變夷,剿滅不順服的夷越部落,使漢人在南中遍地開花,縱使如今的南中漢人戶口數量不足以做到遍地開花,亦要多多占據南中各處膏腴之地、交通要道,儘可能的將夷越部落分割開來,不使夷越之人有聯合的機會,且此輩失了膏腴之土,自是不能壯大繁衍開來。”

“隻是以高卿所見,憑借官府可以做到這些嗎?”

“做不到。”高頤回答的很乾脆,否認了在官府的推動下,可以占據南中膏腴之地、交通要道的可能,他給出了相應的看法,來論證了他的回答。

“依照三互法,郡守、縣令多是流官,不會常駐在南中,或是三五年、或是七八年,必定會更易郡守、縣令,所以就算朝廷有想法,有政策,推行用夏變夷之事,郡守之輩也不會儘心儘力,畢竟乾得好、乾的壞不過是政績上給個評價而已,與自身的利益關係並不大,其次有門路、有才能的官員那裡會淪落到南中為官,大抵來到南中為官的要麼是無才之輩,要麼有才乾,但家世不好,不足以立威嚴,這兩種官員都不足以推行用夏變夷的政策。”

“所以明公施行了以南人治南中的政策。”彭羕接口道,借高頤所說外來太守不看重開拓南中一事,對劉璋的政策給出了分析。

“以南人治南中,一則郡守、縣令、功曹、督郵皆是本郡之人,本郡的大小事宜事關他們的身家性命,容不得他們不上心。二則開拓叟夷之地,對南中的豪族有利可圖,他們自然會儘心儘力,不敢辭寒暑。如此一來,上下一心,精誠所至,南中早晚化為真正的漢家郡縣,無有叟夷之輩橫行,縱使達不到漢兒充野的情況,也可以使漢兒戶口數量與叟夷人口數量相抗衡,不像現在一樣,南中夷人盛而漢人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