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因為有一章發錯了,所以改一下章節,這章當科普。
就解釋一些名詞。
首先,攀岩分為速度攀岩和難度攀岩還有抱石。
速度攀岩就是有固定的攀岩線路,競賽考驗的是參賽者完攀速度,幾乎都是以毫秒計,大多會在4秒到六秒就結束一次比賽。
中間隻要一次失誤,直接就失敗。
所以速度攀岩雖然難度不大,技術要求也沒有難度攀岩和抱石困難,但競賽方麵的心理壓力很大,因為隻有一次機會。
然後難度攀岩,就是比在相同時間內,誰爬的高,更考驗攀岩者的技術。
至於最後的抱石,這個相比於難度攀岩要更難,因為這個就完全是為了難而難,抱石已經不是將攀上一個高峰作為目的。
反而是將挑戰最難線路作為追求了。
在競技比賽中,抱石的高度不會超過5米。
然後在這五米的高度上,定線員會設置很少的幾個岩點,然後這些岩點會形成幾條不同的線路,完成線路的途中,可以觸碰得分點,隻要能摸到這些得分點,並且穩住自己,那麼就可以得分。
抱石的勝利標準,是按照線路完成情況,如果線路完成的一樣,後麵看得分點,如果得分點也一樣,那就看攀爬的次數。
重要程度,就是線路完成第一,得分點第二,攀爬次數第三。
那像莫問參加的就是難度攀岩,因為係統當初訓練他,目的就是為了徒手攀岩,所以隻有難度攀岩符合這個標準。
除此之外,像莫問獲得國際健將稱號,是因為他在世界青年攀岩錦標賽獲得冠軍,那麼世界青年錦標賽,就是青少年在世界可以參加的最高賽事,就是從14-19周歲。
然後世界攀岩錦標賽,就是攀岩世界大賽。
是最具競爭力的攀岩賽事,每兩年舉辦一次。
然後還有攀岩世界杯分站賽,這個就是比賽的場數有些多,然後地點也分散,最多有十站,參賽者在各地參加比賽,然後最後根據每站比賽的得分,進行總排名。
成績最好者,就是世界杯得主。
但是因為地點不同,比賽的狀況不一樣,所以競爭力不如攀岩競標賽那麼有說服力。
另外,攀岩的手點和腳點,這個應該不用多解釋。
攀岩的手法,分為抓,握,扣,摟,捏,拍,撐,提。
腳法有,踩,掛,勾。
可能不全,但後麵會用到的也就這些。
除了腳法和手法,還有身體姿態,像側拉,正身,側身,合手,反肩,交叉手,手腳同點,換腳,交叉腳。
這些有的根據名詞就能猜測相關的動作。
像反肩,就是當你做五心朝天姿勢的時候,你肩部的姿態,不是正常姿勢,然後肩部會受力,不訓練進行這個動作,容易拉傷。
交叉手和交叉腳,就是字麵上的,正常攀岩雙手雙腳肯定不用交叉,但有些岩點需要你前腳前手穩定,然後後手從前手前麵或者後麵穿過去,去夠下一個岩點,所以叫交叉手\/腳。
至於換腳,就是同時移動雙腳,前腳往下一個岩點移動的同時,後腳踩到前腳剛剛踩的那個岩點上。
最後要聊的就是優勝美地難度體係,也就是Y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