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S將人從行走,到最後依靠器械登山,分為了好幾個等級。
1是徒步行走;2是隻要簡單的技巧,偶爾會用到雙手;3是需要混合技巧,可能需要攜帶登山繩索;4是簡單的攀爬,常用到繩索;5是攀岩;6就是技術攀登。
然後從5.0-5.7,是最普通的,普通人,有些體力的,在第一次嘗試就能爬上去,也就是新手牆那類的。
5.8-5.9,需要訓練。
5.10-5.12,這個等級是攀岩愛好者,需要經曆一到兩年的訓練,掌握一定的攀岩技巧,然後有一定的體力。
而到了5.12以上,就是專業玩家了,他們是吃攀岩這碗飯的。
另外,到了5.10以上,中間就又分了Abcd四個階段。
A是一個當前這個段位最簡單的線路,d是最難的線路。
但是,像5.11A和5.11b的差距,不是差四分之一個5.10和5.11的差距。
而是一整個的差距。
就是雖然5.11A和5.11b似乎隻有一個小階段,但實際上,這一個小階段,就是前麵的一個大段位。
隻不過因為攀岩技術的不斷進步,高手在不斷提升線路難度,所以才會出現Abcd這種分級,像以前這些,當前段位的b,c,d,都曾經是上一個段位的,隻不過因為難度的飆升,他們降級下來了而已。
像後麵提到的颶風,以前是5.15A,現在是5.14d,也降級了。
最後就是,我知道的最高難度5.15d,是17年在挪威亞當命名的一條名為“寂靜”的線路,那個線路,全程倒掛,就跟蝙蝠壁虎一樣,從一個山洞的內部,一步步爬到外麵。
反正很變態。
另外,不同的線路難度,對於不同的人,也不一樣。
這個線路難度是根據首攀和開線者的實力為依據,但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像有的攀岩者,身高手長的,就和莫問一樣,他能摸到的岩點,一般人不一定能摸到,他能靜態動作往上攀爬,其他人就有可能需要動態。
然後像那些小體重的,手小的,一些岩縫他們可以把手卡進去,但手大的就沒法卡,那用手掌發力,和手指發力,難度就又不一樣。
所以有些線路難度,對於不同的人,會不一樣。
但最後還是看實力的。
最後科普一下攀爬的專業名詞之類的。
bail:由於任何原因中途放棄攀登
Redpot:紅點,這個之前解釋過。
on-sight和fsh這倆個前麵也解釋過。
哦!對於攀岩者來說,他們不止是追求爬到山頂,更追求是怎麼爬到的山頂,像on-sight就是所有攀岩者的追求。
一個人能on-sight多少條線路,然後這些線路的難度等級又是多少,這才是一個攀岩者實力的最好體現。
不過on-sight很難,你不能聽到和了解任何與你要on-sight的這條線有關的信息,一點信息都不能有。
不然on-sight就會變成FLASh。
所以on-sight也被視為最純粹的的一種攀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