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著又是新的一車蓮蓬,“退休後,就在自己的紅花蓮田裡,搞搞蓮蓬去賣!讓外地遊客們,知道我們的蓮子有多好吃!”
江麥:“確實好吃。”
“哈哈!”老伯又要去給他們裝,“還有呢還有呢!”
“謝謝謝謝,不用不用!大爺!”江麥攔住,“大爺,退休了還下水摘蓮蓬啊?”
老伯俯下身拍拍自己的膝蓋,擺手,“都是找家裡後輩或者招的小工摘的。我這腿腳,不太能長時間下水咯…”
陪同中的年紀偏大的中年男人,“姚書記以前帶領我們鎮,藕田發展從零星到規模化,最開始農業器械還沒那麼發達,許多溝渠都是姚書記帶團隊,親自下塘沒日沒夜地爭分奪秒地乾!後來鎮裡條件好了,又不斷下水調研什麼品種適合怎麼種,什麼間距最適合作業…長期以往,寒氣入骨…”
眾年齡稍大的,都在年幼時,見證過曾經也是小夥的姚書記,帶領村、帶領鎮一步一步發展,成為像現在腿有風濕的老伯。不免眼紅落淚,這是一段艱難的發展史,但好在,發展成功!
“搞什麼名堂?”老伯指著眼紅的幾位陪同大肆嘲笑,“村裡最近工作多任務重啊?到這裡來發泄情緒啊?注意擺正工作態度,聽到沒了啊?”
眾人大笑,氣氛正常。
幾十年裡,上級幾次要升老伯職位,可再升就意味著要調走。時間剛好都他們鎮的蓮藕產業步步台階之間,老伯放心不下,繼續留在家鄉。
“任務還好。”韓主任彙報,“上午老板還給村裡投了合作項目,把小河裡的香蒲棒收走,條件還非常好!”
“那挺好那挺好!”老伯雙手握過來,“謝謝你們投項目啊!”
韓主任及眾位陪同:“老書記,要不然您也帶著兩位老板,講講咱們的大棚蓮藕吧!”
“是啊!”
“是啊!”
姚書記對於他們來說,就是鎮裡、村裡的吉祥物。雖然韓主任隻是二十多歲的大學生村官,可她聽這位傳奇書記的故事並不少,也深感敬佩!
老伯:“我都退休了,這些工作上的事,我插手不好。”
韓主任熱情:“老書記,您就當我們想偷懶了,您幫幫我們吧!”
老伯為兩年輕人講起大棚結構、溫度調節、光照調節各樣詳情時,富有激情,畢竟最開始大棚的支架從在淤泥中立都立不穩,到現在想搞各種規模、形狀、方向如何的淤田大棚,都得心應手,是帶著團隊一步一步涉水摸來的經驗。
隨行韓主任和陪同,跟在後。
花獻宜很滿意此地的自然環境、作風、成熟淤泥大棚技術。
點頭,“我不是來投蓮藕的。香蒲種植與蓮藕種植,同樣需要肥沃的淤泥,所以想在村中投大棚,專業化生產香蒲。”
“啊?”韓主任很欣喜淤泥大棚可以被投資,可是,“我們沒有專業種植香蒲的經驗。”
“我會組建管理團隊,派到這來,再對想參與的零工進行技術培訓。”花獻宜。
零工任何地方都有,而且流水線式作業,一人精通1到2個環節步驟便可,有專業管理團隊培訓,零工會上手很快。
高標準的種植基地的內核在於管理、在於技術、在於良好的環境,這個環境,不單單指向自然環境,還包括更深層。
與前幾日的方案不同,本來最初方案是給眾農戶管理費、采收費,一年多少加分紅。
此處換成彆的方案。承包,直接建設成自己的長期基地,村民按照工人標準結算薪資。
韓主任:“可以可以。”
江麥:“還有空的淤田麼?”
眾人乘車來到未投入生產的大片淤田麵前。
“這片田,前兩年已經下好了足量基肥,腐熟差不多,能直接投入使用!”韓主任。
江麥:“那為何沒用作蓮藕?”
“考慮到市場。”韓主任看了眼周邊陪同,“我們一致想法,不要盲目擴張生產,避免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產能過剩。”
很滿意。
花獻宜:“好,到時候我會派專業人士,到村中勘察檢測出報告,沒問題後,會有人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