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基數擴大,也意味著科研潛力的擴大。
而人才有了,大中華又擁有龐大的物質基礎,兩者配合起來,那將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如果再將相關製度調整好,彆說諾亞會一家了,就算是北美、西洲、露西亞聯合起來,他們在人才總量上,仍然不是大中華區的對手。
今年本土的教育領域,也做了很大的調整,比如降低學雜費用、調整各大高校的經費、擴大招生比例、調整教育方式之類。
還有大量被重新整合的成人大學,比如所謂的電大,就全麵由刺槐蟻公司接管,開始改變之前的營運策略。
這些高校將變成真正的二次教育,計劃在未來15年內,實現1.5億~1.8億人的再教育。
當然,這個計劃會根據每一年的執行情況,進行調整和補充。
隻有這樣做,才可以保證產業升級過程中,工人和農民可以跟著進行素質升級。
不這樣做,這些人將成為社會負擔,而不是社會的促進力量。
雖然本土在未來,可能不會缺少物資,但養著這麼多低素質人口,又何嘗不是一種變相削弱自己。
那些超過50歲的民眾,或許沒有辦法了做出大改變了;但是50歲以下的民眾,還是具備再教育的潛力。
燧人係在這方麵,就一直努力改變著員工的綜合素質,就算是環衛工人的老人,也有不少熱愛學習的人。
比如在傳統文化上,很多老人多多少少有一些傳統手藝,燧人係因地製宜,組建了老年文藝辦公室。
辦法總比困難多,關鍵是願不願意卻去做的問題。
寶安島的東江大道。
孫國良一行人在沐浴著夕陽餘暉,走下懸空輕軌的車站。
他們來到人行道上,看著人來人往的大街小巷,行人的臉上,掛著千奇百怪的神情,但自信和笑容是最多的表情。
孫國良展開手臂,露出一絲笑意:“從今天起,我也要當一個大國公民,一個自信向上的公民。”
看著有些不一樣的同伴,費傑瑞、李浩群、阿茶也露出複雜的笑容,同時心裡湧出一個念頭:或許這樣也不錯。
他們不知道,自己的這種心態變化,其實可以歸納到皈依者狂熱的行列中。
沒一會。
他們來到一家日料店。
這是一家東瀛人開的日料店,連不少員工都是東瀛過來的。
一個東瀛女服務員,拿著菜單款款而來,然後恭敬地用標準的普通話問道:“幾位,這是菜單……”
聊了幾句,孫國良就感受到了不同,這家日料店在香江也有連鎖店,但香江店和這裡的態度,有明顯的區彆。
這裡的員工更加熱情,也更加耐心,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受。
點菜後,他留心了一下,發現其他服務員的態度都非常好,沒有香江店的那種距離感。
這種情況,讓孫國良若有所思。
當我們無比強大的時候,這些外人才會更加尊敬我們。
沒有實力的弱者,隻能畢恭畢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