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
三個矽鋼合成艙成功抵達廣寒宮基地。
運輸飛船將三個重達28噸的矽鋼合成艙卸下來,運輸飛船停泊的位置並不在港口區,而是在距離科研區向東,大約1.8公裡處。
實際上,目前港口區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需要陸續進行完善。
但是完善基礎設施,需要耗費大量的建築材料,如果以金翅大鵬號+長11的月球有效載荷計算,最多一次隻能運輸94噸物資。
比如這一次運輸三個矽鋼合成艙,一共用了84噸載荷,又往三個太空艙塞了8.2噸相關的維修零配件。
接下來還有三個鋁合金合成艙、兩個材料加工艙、一個稀土提煉艙等,這些太空艙將拚湊成為廣寒宮基地的工業區,實現月球本地大部分基建材料的自給自足。
如果不實現基建材料本地生產,哪怕用近地軌道組裝的長13,九百多噸的月球有效載荷,也是杯水車薪。
比如港口區的規劃建設中,初步計劃是建設三個飛船泊位,要求每一個泊位的地麵,要鋪設泡沫矽鋼,再用特製的納米鐵粉和納米鈣粉,填充在泡沫矽鋼的細孔中。
然後利用純氧注入機,讓納米鐵粉和納米鈣粉反應,生成四氧化三鐵和氧化鈣,讓泡沫矽鋼作為骨架,形成飛船泊位。
而每一個泊位的麵積,是1公裡邊長的正方形,麵積為1平方公裡,泊位的地板厚度要求達到0.5米,需要投入50萬立方米的泡沫矽鋼,重量大約60萬萬噸。
這僅僅是一個泊位,加上電車軌道、其他配套設施,整個港口區的初步規劃中,要消耗300萬立方米的泡沫矽鋼,重量大約是360萬噸左右。
顯然這是一個驚人的數量,如果加上未來要擴建的生活區、科研區、工業區之類,至少需要上千萬噸的泡沫矽鋼,以及數量差不多龐大的四氧化三鐵、氧化鈣、氧化矽、鋁合金之類。
沒有月球的本地工業支撐,根本無法建設出一座真正的月麵城市。
就在廣寒宮基地忙碌著安置矽鋼合成艙的時候。
風暴洋南部。
在距離開普勒環形山向南,大約276公裡的月海中,諾亞會的月球基地就在此地。
一個星期前,成功登陸月球的海爾森?霍克、韋德?克拉克,正心情忐忑地忙碌著。
諾亞會在月球的基地叫“前哨1”,目前重重量為75.4噸,擁有六個太空艙,其中三個是生活艙,剩下三個則是科研艙。
而NASA在月球的150~1250公裡管道上,陸續布置了6顆相關的衛星,用於輔助前哨1。
看著窗外逐漸黯淡下來,韋德停下手上的工作,穿著簡易的艙內宇航服,回到生活區中,他用熱水濕布擦了擦臉,以及身上黏糊糊的地方。
從另一個科研艙回來的霍克,露出一絲疲憊的笑容:“夥計,今天情況如何?”
“還是那樣,很多化學合成的效率,比藍星內部低了,甚至出現完全不反應,或者反應出其他化合物的情況。”韋德無奈的攤攤手。
顯然NASA的科研部門,在太空材料的合成技術上,仍然選擇走傳統化學路線。
雖然國際科學界,也有不少材料學家在研究電場合成,但他們並沒有形成一整套理論,大多都是在死磕一兩種化合物的合成。
這種一盤散沙的情況,自然造成了電場合成技術不受NASA待見,麵對緊迫的太空競賽,加上嚴峻的內部經濟問題,NASA不敢隨便嘗試,畢竟現在電場合成在明麵上的情況,仍然是前路一片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