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一次nasa更加著急了,他們要補充月球的衛星,增強前哨1基地的防護力量。
隻是要短時間內增強前哨1的防護力,要麼加厚鉛板,要麼給基地覆土,或者選擇地下基地。
但這三個方案,都不是輕易可以完成的。
加厚鉛板方案,則意味著要運輸一批鉛板過去,而鉛本身又重得要命。
基地覆土方案,需要運輸一輛挖掘機過去。
當然,nasa也可以選擇丐版方案,給宇航員發一把鏟子,人工挖土覆蓋太空艙,隻是這樣做的性價比太低了。
最後一個方案——地下基地方案,需要的工程量就更加龐大了,nasa估計把握不住。
nasa陷入了糾結之中。
而航天局這邊,卻按部就班地推進著月球基地的建設。
隨著第一個泡沫矽鋼合成艙的投入使用,雖然隻是一個日產百噸左右的小型工業艙,但對於之前隻能靠科研艙生產材料的廣寒宮基地而言,這是一種跨越式的進步。
至少從現在開始,月球基地的物資供應,不再百分百依賴本土了。
生產出來的泡沫矽鋼,第一批產品是定製的軌道、軌枕和地基強化柱,是用於鋪設鐵路的建材。
對於低重力、無明顯大氣層的月球而言,地麵交通采用鐵路,可比藍星的鐵路劃算,速度上限高,有效載荷也可以提升10倍以上。
因此鋪設鐵路,成為月球基地向周圍擴張的重要手段。
而從藍星嚴肅到月球的太空艙,也從之前的科研艙為主,變成了工業艙、生活艙。
至少廣寒宮基地需要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建材工業、五金工業,可以自己生產建材、五金、太空艙的骨架外殼之類。
到時候,隻需要本土供應電機、電子元器件、精密部件之類,月球基地的建設速度,將提升一個量級。
例如太空艙,其中骨架、外殼、複合防護層的重量,占據了整個太空艙70~80的比例,而這些東西的技術含量,又不是太高,卻又是必不可少的東西。
實現月球本地的工業化,才可以讓月球基地快速變成月球城市。
下個月,本土將發射三個數控加工艙,讓廣寒宮基地可以對生產出來的材料,進行深加工。
本來航天局還設想過,使用類似於3d打印的增材製造,奈何現在增材製造中,麵臨一係列技術問題。
增材製造的難題,有加工速度緩慢、材料相對單一、整體強度不高、加工尺寸比較小。
而且增材製造在月球中,還要麵臨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原材料問題。
目前可以應用在增材製造的原材料,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機化合物,月球表麵的碳元素豐度並不高,又沒有天然的有機礦物,拿什麼供應大規模的增材製造。
本來航天局規發展月球工業,就是為了擺脫本土的物資依賴,需要本土大規模供應原材料的增材製造,顯然在短時間內,不符合月球的發展戰略。
廣寒宮基地的工業化有條不紊地推進著。
而石克己、李建先倆人,在平原1號熱井的勘探工作,也進行得非常順利。
根據初步勘探,這個熱井在地下大約320~350米的區域,這個深度的溫度剛好適合地熱發電站。
月球的地熱發電站設計,和藍星不太一樣,放棄了燒開水的方式,計劃是采用單一的溫差發電係統。